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包頭,源于蒙古語“包克圖”,意為“有鹿的地方”,所以又有鹿城之稱。包頭市是內蒙古最大城市,呼包銀經濟帶、呼包鄂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地處環渤海經濟圈和沿黃經濟帶的腹地。該市位于蒙古高原的南端,華北地區北部,內蒙古中部,南瀕黃河,陰山山脈橫貫該市中部,形成北部高原、中部山地、南部平原三個地形區域。居住著蒙古族、漢族、回族、滿族、達斡爾、鄂倫春等31個民族。曾經是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交往的前沿,旅蒙晉商互市之地。以其超前城市規劃而著名,也因包鋼和盛產稀土有草原鋼城、稀土之都的美譽。是國務院首批確定的十三個較大城市之一,中國大陸交通樞紐城市,是中國華北地區重要的工業城市和內蒙古自治區的工業中心,是中國重要的基礎工業基地和全球輕稀土產業的中心。
包頭機場現已開通了至北京、上海、廣州、武漢、西安、太原、石家莊、蘭州、溫州等地的航班,基本上形成了覆蓋華北、西北、華東、華中、華南等較為完善支線航空運輸聯絡,為本市人民及外商旅游或經商提供了方便、迅捷的服務。
包頭市有多個火車站,最主要的是包頭站和包頭東站。兩者相隔較遠,旅客朋友們乘車之前一定弄清楚乘車點信息,以免誤車。
110、210國道穿越市區、呼包高速公路建成通車,27條公路干線通向全國各地,形成了以丹東----北京-----包頭-----銀川----拉薩為東西南北州縣和北海---西安---包頭---白云為南北軸線,連接內蒙古自治區和 近省、市、自治區的公路網絡,密度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
包頭當地交通
公交
包頭市區包括昆區、青山區和東河區,其中東河區與其他兩區較遠,5、10、19、24、26、32、35、133、游2、游3路車較來往包頭市區與東河區之間的公交車多,東河區多路公交車發車點都在包頭東站站前廣場。
出租車
包頭出租車以捷達和桑塔納為主,起價6元/2公里,之后每公里1.5元。
蒙古語稱“蒙古勒巴達”,意為“蒙古米”。炒米是將糜子用水浸泡后,經蒸、炒、碾等工序,加工制成的熟米粒。炒米易于儲存,便于攜帶,食法簡單,營養豐富,是游牧民族放牧時的最佳“快餐”,是蒙古人最喜歡的糧食。
手扒肉是內蒙古大草原各族人民千百年來最喜歡、最常用的傳統食品,也成為內蒙古地方風味之一。做法:將羊按各關節帶骨分割成數塊,放入不加鹽和其它佐料的白水鍋內,用大火保持原汁原味,適當控制火侯。只要肉已變色,即可食用。肉鮮而不膻,肥而不膩,易于消化。
又稱奶油。有黃、白兩種。把鮮奶裝進缸里發酵成酸奶,用杵杠攪萬次左右,即從酸奶中分離出糊狀的白酥油。將白酥油倒入鍋中微火熬煉,水份蒸發,色澤呈微黃時即成黃酥油。
一種烤肉方法。相傳元太祖成吉思汗善食此品,在率兵馳騁天下時傳至中亞、南俄,風靡世界。在日本等國家民間迄今仍很流行。所以,稱之為成吉思汗鐵板燒。鐵板烤肉制作獨特食法別致,烤具方便攜帶,很適應飯店經營和旅行、野游外餐。選料以羊肉為佳,其次可用牛、豬、雞、魚、蝦肉,切成適度薄片調制后由食者在鐵板上烤熟,蘸已備芝麻醬辣椒、芥菜、蔥、姜末、蒜泥、鹵蝦油等調配的佐料汁食用。肉味鮮香可口,別具一格。
蒙古族銀器早在元朝以前,蒙古族即以使用銀器聞名。藏古族銀器品種有銀碗、蒙古刀、蒙古銀壺、飲酒器皿、頭飾銀簪、各種馬具鞍花等。特點:大方淳樸,精巧細致,色彩紋樣古雅,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
包頭是內蒙古最早用羊毛織造地毯的地區,清代同治年間從寧夏來了邢姓和唐姓二位師傅,開始傳授織毯技術,后來才將織毯技術傳到歸綏(今呼和浩特)。
莜麥也叫油麥,即燕麥,它生性耐寒,最適合在干旱貧瘠的地方生長,陰山南北陽光充足,非常適合莜麥的生長。莜麥一般是制成麥片食用,蛋白質含量高,而脂肪的含量卻極低。陰山莜麥富含磷、鐵、鈣、維生素、氨基酸、脂肪酸等人體所需的多種營養成分,對人體健康十分有利。
這里沒有喧囂和紛擾,之余美麗和熱烈的草原生活,正宗的蒙餐,豪放歡快的蒙族歌舞……這里是包頭,一個蒙族漢子般剛毅而細膩的地方。
最佳旅游時間
6至9月最佳。包頭春季多風,由于內蒙古沙塵暴影響越來越嚴重,不適宜旅行。深秋與冬季比較寒冷,草原已無綠色,也不是包頭旅游的好時節。
建議旅游天數 2天
建議游覽順序
D1.希拉穆仁草原;D2.五當召。
風土人情
氣候環境
包頭屬中溫帶半干旱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這里年均氣溫7.2℃,不同季節的溫度差別較大,1月份最冷,平均氣溫為-11攝氐度,極端最低氣溫可達零下30攝氐度以下;7月份最熱,平均氣溫為23攝氐度,極端最高氣溫可達39℃。這里降水不多,年降水總量不到300毫米。
歷史文化
蒙古高原位于東西上千公里的陰山山脈之北,中國古代,這里是北方少數民族生息繁衍的地方,在與黃河流域的中原各代王朝的交往中,促進了各民族的融合,加快了少數民族的封建化過程促進了整個社會的發展和文明的交往。
從戰國至唐朝,包頭境內曾幾次建筑過一些古城。最早是趙武靈王于公元前306年(武靈王20年)筑九原城。公元前221年秦為九原郡。公元433年,鮮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設懷朔鎮。后來,隨著形勢的變化,時間的推移,古城被一一廢棄了。
進入五代后,包頭屬遼統治。遼在這里設云內州,一直沿襲至金元,建制未變。元代初年,包頭地區的冶煉業、紡織業、陶瓷業開始興盛,出現了商品經濟,商業活動隨之興旺起來。后來蒙古族各部落陸續進駐河套,包頭地區又成為土默特部落游牧之地。
清王朝建立后,公元1741年(乾隆5年),薩拉齊建筑,設協理通判,這是包頭地區最早出現的行政建制。1809 年設包頭鎮。1870年(同治9年)前后,包頭修筑城墻,辟東、南、西、東北、西北5座城門,形成了近代包頭的城市規模。
19世紀后期至20世紀初,包頭已發展成為中國西北著名的皮毛集散地和水旱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