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昌都邦達機場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跑道最長的機場。每周只有一班直飛成都的航班,其他班次均為拉薩至昌都,正常飛行時間1小時。
昌都往返成都:昌都至成都全程1200多公里,車程大約為三天兩夜,每周六、周三發車(成都新南門車站、成都昌都賓館都有進出昌都的往返車次。)
昌都往返拉薩:昌都與拉薩相距1000公里,由于路況較差,行車約需四天三夜,班次不定期,主要根據人數和道路情況而定。一般周六發車。如果有超過20人同行且道路狀況理想,可聯系客運站安排發車。
昌都往返芒康:周一、周五發車
昌都往返察雅:每日發車。
昌都當地交通
公交
上車1元,多為中巴車。注意事項:準備好零錢
出租車
昌都縣城區內的出租車起步價5元,一般不打表,每車可坐4人,在縣城范圍內行駛,一般不超過10元。記得帶好隨身物品。
三輪車
一般三輪車可坐2人,在昌都縣城內收費3-4元。
風干肉具有方便食品的特點,無需特殊加工,可以長期存放,尤其是外出放牧、遠行的理想食品。它營養豐富,可口耐饑,是牧區的一寶。食用風干肉對鑄造和哺育藏胞剽悍傲岸的體魄,開朗、熱情、粗獷的性格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糌粑是藏族的主食。藏族人一日三餐都有糌粑。糌粑,名字聽起來新鮮,實際上就是青稞炒面。它是青稞麥炒熟、磨細、不過篩的炒面,食用時用手不斷在碗里攪捏,揉合成團,用手往嘴里送。由于吃法簡單,攜帶方便,很適合游牧生活。
酥油茶是藏族群眾每日必備的飲品,是西藏高原生活的必需。寒冷的時候可以驅寒;吃肉的時候可以去膩;饑餓的時候可以充饑;困乏的時候可以解乏;瞌睡的時候,還可以清醒頭腦。茶葉中含有維生素,可以減輕高原缺少蔬菜帶來的損害。
最佳旅游時間
5、6、9月。 昌都地區距離幫達機場較近的地方一年四季均可旅游,其它地方因處于高山峽谷區,11月至次年3月大都大雪封山,而7、8月雨季時泥石流和塌方較多。
建議旅游天數 4天
建議游覽順序
第一天: 大腳印-卡若遺址-強巴林寺;第二天:查杰瑪大殿-德慶頗章神山-伊日溫泉;第三天:布托湖-丁青孜珠寺-卡瑪多塔林;第四天:然烏湖-來古冰川。
注意事項
1、昌都地區道路狀況比較差,季節性強,尤其在雨季,經常會發生塌方、泥石流等,以致于經常斷路,所以旅客應做好心理和生理準備。
2、昌都地區雖然偏僻,交通不便,但設施比較齊全,所以游客大多不用擔心吃住等問題。
3、一般冬季在昌都旅游,需要帶好御寒衣服,如果是夏季前往,則也要帶上毛衣毛褲。
4、昌都地處高原,游客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帶一些常用藥品。
風土人情
氣候環境
昌都氣候多樣,西北部、北部嚴寒干燥,東南部溫和濕潤;日照時間長,輻射強、晝夜溫差大;干濕分明,夏季多夜雨,冬春多風。昌都地區年平均氣溫7.6℃,年降雨量400—600毫米,無霜期80—127天 。
藝術
【昌慶街】
走近昌都市,一片氣勢恢弘的特色建筑群將首先進入您的視線,它就是“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的獲獎項目——昌慶街,它已經成為昌都建設特色城市的標志,成為了昌都市文化的代表。昌慶街位于昌都市昌都鎮的中心,是一個集藏漢建筑于一體、融古今建筑風格于一身的特色建筑群。從前的昌慶街人口稠密、住房破舊、垃圾遍地、污水橫流,人民的生活環境比較惡劣,有特色的古建筑也沒有得到保護。1998年,在當地政府的努力下,昌都市對昌慶街實施了舊城改造工程。改造后的昌慶街以保護民族文化,保留傳統民居類型和應用現代科技,保護生態資源為特點。大膽采用鄉土材料,就地取材使用昌都本地的砂巖石材,高標準地完成了道路、廣場的鋪裝,營造了符合當地民族文化特色的人居環境。目前,昌慶街參與了“迪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范例獎”,展現了一個開放的面向世界的新昌都形象。
【民間藝術——昌都卓舞】
昌都卓舞,又稱鍋莊,是藏族在遠古創作的主要以腳的動作為主的一種民間集體舞蹈。它不受時間、地點、人數限制,廣泛分布于昌都市的各縣。昌都卓舞一般來說被分為三大類,即農區卓舞、牧區卓舞和寺廟卓舞。其音樂以淳樸明亮、奔放流暢為特點,歌詞內容較為豐富。從動作上講,一首卓舞是由序舞、慢板、快板卓舞構成的。快板卓舞是最能體現康巴人粗獷奔放的性格特征的,舞蹈時而舞成一團,時而撒開騰旋,時而衣袖揮舞,奔放不羈,顯示出了一種力量的美,一種群體的氣勢,突出的代表了藏族文化特征,是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之一。
歷史文化
昌都縣歷史悠久,城南12公里處的"卡若原始村落遺址",使昌都縣歷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以前。漢魏時期,稱以昌都縣為中心的廣大地區為"康",唐朝歸依吐蕃。自元朝起,正式劃入祖國版圖。清朝稱昌都為"察木多"(相當于行署)。駐藏大臣設正副二職,其副職長駐昌都鎮。
1950年昌都解放后,中共中央在昌都鎮建立了我黨在西藏地區最早的人民政權組織-昌都縣人民解放委員會,隸屬國務院領導;1959年4月20日昌都縣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下轄三個行政區;1959年增至7個行政區;1962年7月,重新劃分為10區1鎮,共52個鄉;1987年實施撤區并鄉,劃分為1鎮1區15鄉,轄259個村民委員會,10個居民委員會,920個自然村。1999年再次行政區劃為3鎮12鄉,9個街道居委會及208個行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