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涮羊肉也稱“涮鍋子”,所用羊肉來自大草原上的羊,肉質鮮嫩、營養豐富,是羊肉中的上品。涮羊肉肉片極薄,每斤羊肉可以切成上百片,然后鍋中放入煮肉的原湯,并配以一些海味,再將切好的羊肉片放入鍋中。熟后蘸醬食用,味道鮮美,回味綿長。
對夾是赤峰的一種特色食品,是一種燒餅里夾薰肉的特殊食品,吃起來香脆適口,味道鮮美,就餐時買上幾個,亦飯亦菜,十分方便,是人們喜愛的大眾化食品。
蒙古族的烤全羊,選料精細,工藝考究。傳統烹制是選擇草原上的肥尾羯羊,用蒙古殺羊法宰殺,去毛、去內臟后,將佐料填裝在羊胸、腹腔內,吊在專用烤爐中,烘烤4—5小時。出爐的烤全羊,色澤紅、皮酥脆、肉鮮嫩、味香濃。
用敖漢產的蕎麥為原料,經軋碾后,和成稍硬的面,放在長條形面案上,用特制兩端有把的刀,進行擠切,直接下鍋煮熟,撈出澆上鹵汁,口感潤滑而富有筋性,味道甚美。同時,蕎麥還具有降氣寬腸、清熱解毒的藥用功效。
達里湖水質特殊,魚類自然繁殖、生長,屬純天然、無污染的綠色有機食品。其中最具特色的品種有鯽魚、瓦氏雅羅魚。
巴林石因出產于赤峰巴林右旗而得名。巴林石色彩斑斕,紋理奇特,溫潤柔和,非常適合于雕刻、珍藏、觀賞,是雕刻家、藏石者首選的上乘石料,是中國四大名印石之一,被列為中國國石的候選石。
塞飛亞草原鴨生長于內蒙古天然、綠色、無污染的大環境,養殖基地、種鴨繁育孵化基地全部建在山坡與林地之中,形成了林中建場,場中有林的獨特養殖方式。塞飛亞草原鴨是全國鴨產業首家獲得綠色食品證書的產品。
仿遼瓷器做工考究,以逼真的制作工藝融合了草原風格,體現了濃厚的民族風情,仿真程度令世人難辨真偽。這一代表赤峰本土文化的工藝,成為雅俗共賞的旅游紀念尤物,收藏饋贈佳品。
風干牛肉是內蒙古少數民族的傳統食品,其歷史可追溯至唐代。既有草原的牛肉香味,又有外干里嫩、醇厚悠長的回味,是最具草原特色的風味食品。
在赤峰廣袤的草原和森林中,生長著許多食用的山野菜。金針、有藏菜、杏仁、苦菜、山芹菜、山韭菜、蒲公英、白蘑、哈拉海等。這些山野菜,純天然無污染,味道鮮美、營養豐富,還有藥用價值,具有健身防病之功能。
購物天堂
赤峰商業步行街
赤峰商業步行街位于赤峰市紅山區,基本處于市中心的位置,十多年來,一直是赤峰市的商業中心。步行街內有同濟大廈、新華商場、百貨大樓、購物城、天峰商廈、寶峰商廈、紫旌大廈等十七家較大百貨商廈,商品種類基本能滿足購物需求。
草原上有一座美麗的城,這里有清新的市景、誘人的美食、奇特的山峰、遼闊的草原、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古跡……這就是赤峰,一座小城,卻值得一看。
最佳旅游時間
夏秋季最宜出行,在夏秋之交看大漠落日,體驗塞外風光,體驗民族風情是個不錯的選擇。
建議旅游天數 3天
建議游覽順序
D1.赤峰——烏蘭布統——經棚;D2貢格爾草原——達里諾爾湖——渾善達克沙地——曼陀山莊;D3.阿斯哈圖石林——白音敖包——沙地云杉——經棚。
注意事項
【夏季草原旅游注意事項】
進入盛夏,很多地區酷熱難耐,哪里是休假避暑的好地方呢?海拔高、溫度低、溫差大的內蒙古草原絕對是一個消夏避暑的好地方,這里的那達慕盛會、祭敖包、草原篝火之夜晚會、賽馬、摔跤等獨特的民風民俗更令人心馳神往。
1、草原晝夜溫差大,游客一定要帶外套和長褲,但沒有必要帶羽絨服等厚衣服。
2、有可能遇到高溫天或陰雨天,草原上的光照十分充足,紫外線較強,所以防曬霜、太陽傘以及雨衣不可缺少。
3、如吃不慣羊肉,去草原時可準備一些自己喜歡的食物。
4、最好到超市購買牛肉干、奶制品等草原特色食品。
5、在草原上住宿,夜晚難以辨別方向,帶上手電筒是必要的。
6、草原很遼闊,外出要結伴同行,小心迷路。
7、掌握一定的蒙古族禮儀。比如,進入蒙古包要從火爐左側走,要坐在蒙古包的西側或北側,因為東側是主人的起居處。入座時,不要擋住北面哈那(壁)上掛著的佛像。走進蒙古族人家,無論是蒙古包還是磚瓦房,都不可坐在門檻上或踩在門檻上。
【草原自駕游注意事項】
1、赤峰到各景點的公路一般都是筆直的柏油路,極好走,但因路兩旁都是一望無際的草原,缺少參照物,容易開到很高的速度卻沒有任何感覺,所以踩油門時要注意看速度表,千萬不能超速。
2、去往一些景點的油路比較窄,但路基會比較寬,會車時需要一方下一側輪到砂石地上,此時一定要小心,千萬不可逞一時之勇,主動讓行是比較安全的選擇。
3、這里的旅游點比較分散,每兩個旅游風光區之間一般都起碼上百公里,而且旅游區一般沒有加油站,所以每天出發前一定要加滿油。
風土人情
天氣氣候
赤峰屬中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冬季漫長而寒冷,春季干旱多大風,夏季短促炎熱、雨水集中,秋季短促、氣溫下降快、霜凍降臨早。大部地區年平均氣溫為0~7℃,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為-10℃左右,極端最低氣溫-27℃;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在20~24℃之間。年降水量的地理分布受地形影響十分明顯,不同地區差別很大,有300-500毫米不等。大部地區年日照時數為2700~3100小時。每當5~9月天空無云時,日照時數可長達12~14小時,日照百分率多數地區為65~70%。
當地民族
那達慕是中國蒙古族人民十分喜愛的一種古老的體育活動形式,更是一種充滿了鮮明民族特色的傳統民俗活動,如今內蒙古很多地方舉行的那達慕仍然很好的繼承了這個傳統。“那達慕”是蒙古語的譯音,是“娛樂、游戲”的意思,用來表示豐收的喜悅之情。那達慕在每年農歷的六月初四,羊肥馬壯和草綠花紅的日子開始,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傳統盛會。那達慕的歷史已經非常久遠,據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所載,那達慕最早起源于蒙古汗國建立的初期,在公元1206年,當時的成吉思汗被推舉為蒙古大汗,為了檢閱自己的部隊,以及對草場進行維護以及分配,每年七八月間都會將各個部落的首領召集起來,為了表示團結友誼和慶祝豐收,都要舉行那達慕。那達慕在元朝時已經在蒙古草原地區開展得十分廣泛,并逐漸演變成為一個軍事體育項目。此俗每年蒙古族人民都會舉行并且一直沿習至今。
歷史文化
赤峰市坐落于內蒙古自治區的東南部,地處蒙、冀、遼三省區的交匯處,總面積約為90275平方公里。赤峰在古時候被稱為松州,取自“平地松林”與“千里松林”的意思,自清朝時候開始被稱為昭烏達盟,即蒙語中“百柳”的意思。清朝乾隆四十三年,即公元1778年設立赤峰縣,其是因為如今市區東北角的褐色孤峰而得名,在蒙語中被稱為“烏蘭哈達”,翻譯成漢語為“赤峰”,正式設立為赤峰市是在1983年。赤峰市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更是源遠流長,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如今考古發現的古人類文化遺址已經多達6800余處。自從史文明出現以后,赤峰地區便成為了中國北方許多少數民族活動的中心,是草原青銅文化與契丹、遼文化的發祥地。在“八五”時期,作為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的敖漢“興隆洼聚落遺址”,確立了中華民族8000年的文明史,從此這個地方也被史學界正式定名為“華夏第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