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哈爾濱地處東北亞中心位置,被譽為歐亞大陸橋的明珠,是第一條歐亞大陸橋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樞紐。所以前往哈爾濱旅游的交通非常方便。
哈爾濱太平國際機場(原名哈爾濱閻家崗機場)距哈爾濱市區30公里,開通國內、地區、國際航線75條。
哈爾濱目前有兩大火車站——哈爾濱站和哈爾濱東站,當地人稱“哈站”與“哈東站”,乘坐6路車可在兩個火車站之間往返。途經哈爾濱的列車多經哈爾濱站,以哈爾濱為起點或終點的列車多經哈爾濱東站。哈站和哈東站附近皆有大量公交車可乘,乘坐6路車可在兩個火車站之間往返。
南崗客運站和教化站都位于火車站附近,是哈爾濱比較大型的公路客運站,均有通往省內和哈爾濱周縣區的車。此外,還有道外站、大橋站、三棵樹站、龍運公路站,都有通往省內、省外的長途客車。
哈爾濱緊鄰松花江,哈爾濱港是我國八大內河港口之一,已開通哈爾濱至俄羅斯、朝鮮、韓國、清河等地的多條航線,由于季節影響,該港口每年四月中旬開航,當年十一月上旬停航。
哈爾濱公路系統非常發達。102、202、221、301四條國道呈輻射狀通向全國各地。可根據自己所在地選擇駕車路線。
哈爾濱當地交通
出租車
哈爾濱的出租車起步價8元(3公里)以后每公里白天1.9元,夜晚2.5元,最后在以上價錢的基礎上附加1元的燃油費。
公交
哈爾濱城區內有公交線路百余條,乘坐方便。不過哈爾濱天黑較早,公交線路也停運較早,有的線路可能晚7點左右就會停運,乘坐前最好關注一下各線路的運行時間。此外還有旅游觀光中巴。
輪船
雖然松花江上已有多座橋連通兩岸,不過坐船游江也是不錯的體驗。過江可乘坐連接市區與太陽島的輪渡線路。哈爾濱市有連接市區與太陽島的輪渡線路3條,為游客提供方便快捷的水上交通,游客可乘101、102、103路電車,13、79路公共汽車到達客運港,再轉乘游船(有索道,往返20元)到太陽島景區,行程半個小時左右。
東北菜主要以燉菜為主,菜量大,味道濃重,對于南方游客來說,口感可能偏咸。而且東北菜肴看起來粗糙,都是一大塊一大塊的亂燉在一起,但口感入味,色彩明亮,來到哈爾濱,尤其是冬季來哈爾濱,一定要品嘗一下正宗的東北。
經典的東北菜,色澤金黃,外酥里嫩,酸甜可口。20世紀初,道臺府宴請中東鐵路官員阿法那西耶夫之時,主廚鄭興文按照俄國人喜歡的酸甜口味,把中國傳統的“焦炒肉片”改了口味,并根據烹調方法起名為“鍋爆肉”,只是后來俄國人發音不準,逐漸傳成了“鍋包肉”。
原本是東北農村每年接近年關殺年豬時所吃的一種燉菜。把剛殺好的豬肉斬成大塊放進鍋里,邊煮邊往里面切酸菜,再把灌好的血腸倒進鍋內煮熟。上菜時,一盤肉,一盤酸菜,一盤血腸,也有的是把三者合一,大盆大盆地端上桌來。
此菜以田雞油為主料。將田雞油用熱水焯透,用冰糖燉煮,輔以櫻燉、青梅丁等。成品色澤鮮艷、甜而清香,有化痰清火之功效。由于哈爾濱靠近大興安嶺林區,為我國雪蛤的主要出產地之一,雖然名貴,但的確是好東西,高級餐廳通常上百元一鐘。
得莫利燉魚因其原產地得莫利鎮而得名,選用活鯉魚或鯽魚,佐以粉條、白肉等料,味道鮮美,魚肉又肥又嫩,不醒不膩,是東北四大燉菜之一。哈爾濱各大小餐館均可品嘗此菜,大約35元左右。
地三鮮的主要原料有土豆、青椒和茄子。菜品盤大塊粗,醬味濃重,咸香誘人,是東北菜的代表作之一。
美食聚集地
老道外
老道外有著中國保留面積最大的“中華巴洛克”建筑街區。這些歷經百年滄桑的老房子,具有西洋的外表,里面卻藏著中式的庭院,是哈爾濱人獨創的一種建筑形式。道外傳統商市保護區從景陽街與靖宇街交口,一直向東延伸至道外十道街,北到升平街,南至南勛街。那些伴著哈爾濱人成長的老字號,等著你一個一個去挖掘。
中央大街
中央大街是哈爾濱市最繁盛、最有規劃的一條商業步行街,步行街自開通以來日接待游人20余萬人次。步行街的夜晚流光溢彩,游人如織,更有一番特色,充分體現出旅游、購物、娛樂、休閑的功能。風格各異的西六道街、西七道街、中央商城、車輛廠住宅樓前等四處休閑區,構成了中央大街集休閑、娛樂、旅游、購物為一體的城市新風景。
俄語譯音為“里道斯”,采用歐式傳統工藝制作。最有名氣的有哈肉聯紅腸、秋林紅腸和商委紅腸。紅腸要在秋林公司一樓買,不能去太早,最好是十點鐘,早了就是前一天剩下的。紅旗大街的商委紅腸,前店后廠,也是不錯的選擇,不過隊伍很長。
“列巴”是俄語面包的音譯,由俄羅斯傳來,為哈爾濱一絕。特點是大,有五斤之重。外殼微焦,內瓤松軟可口,用酒花發酵,使其具有酒花芳香。第一次吃你可能不太習慣它酸酸的味道,但幾次下來也許就真的喜歡上了那獨特的酸香。大列巴的保鮮時間特別長,一般放置二十天左右不會壞。最好到秋林商廈地下食品專賣去買,其它的秋林專柜也有出售。
酥合利屬于面包一類的食品,哈爾濱這種特產不僅酥脆香甜,味美可口,而且營養豐富,易于消化,是胃病患者理想的食品。此外,由于它含水少,適宜存放,是出差和旅游者喜歡攜帶的食品。哈爾濱各商場超市有售,秋林公司一樣有很正宗的可買。
與俄羅斯緊鄰的哈爾濱,成為展銷具有典型俄羅斯民族特色工藝品的重要“窗口”。俄羅斯工藝品商店琳瑯滿目,五彩斑斕的漆器、古樸典雅的錫器、工藝精湛、玲瓏剔透的水晶道具,還有俄羅斯套娃等,反映了世世代代俄羅斯人的審美觀和民間藝術特性。
黑木耳、蘑菇、干果、山野菜等都是值得選購的東北特產,保質期較長,尤其上好的野生黑木耳,帶回家食用非常美味。在哈爾濱也可以買到有“東北三寶”之稱的人參、鹿茸。物美價廉,但購買時要格外謹慎,謹防假貨。
購物天堂
俄羅斯商品一條街
建于20世紀80年代的俄羅斯商品民間貿易街區,主要經營來自俄羅斯的旅游紀念品,有皮毛、日用品、工藝品、服裝及軍用品等。外地游客來哈到這里購物,買上幾種俄羅斯的小商品,如套娃、望遠鏡、巧克力及服飾等,留作紀念,饋贈親友,在整條街很少有本地的特產。
松花江蜿蜒而過,這座冰雪構成的城市仿佛一顆明珠,絢爛在祖國的東北面,中國古老文化和歐洲文明在這里碰撞出夢幻的場景。
最佳旅游時間
夏季和冬季最佳。
建議旅游天數 2天
建議游覽順序
D1.中央大街——太陽島——冰雪大世界;D2.圣索菲亞教堂——中央大街——防洪紀念塔——秋林公司——果戈里大街。
注意事項
1、哈爾濱冬天的白天時長是7:30-16:30,所以需要白天玩的要選擇這個時候,商場晚上20:30就全部關門,很多公交車19:00左右就會停運。出行要趁早。
2、絕對不要把手機、錢包等貴重物品放在羽絨服外側的兜內,不然穿的臃臃腫腫的被偷了也不知道。哈爾濱最容易被偷的地方就是火車站,秋林附近,以及服裝城。在冬天,商場門口會有兩個門簾,出入門簾時記得保護好口袋中的手機錢包等貴重物品。
3、冰雪項目或各類娛樂設施,玩之前要談好價錢,防止被坑。與冬泳者合照有可能是收錢的。
4、建議戴隱形眼鏡,戴眼鏡在哈爾濱玩不太方便,戴口罩或進入屋子時眼鏡會起霧,而且滑雪時不太方便。
5、如果有學生證一定要攜帶,并充分利用好。哈爾濱很多經典景點的門票都不便宜,使用學生證可以使你省下一大筆。
6、東北地區室內外溫差很大,冷熱交替,極易感冒,所以最好帶上感冒藥之類的藥品。
7、在氣候嚴寒、干燥的地方,手容易起刺,嘴唇易干裂,需帶上潤唇膏或潤膚品。
8、在零下幾十度的哈爾濱,專業相機的快門會凍得開不了,如果帶上專業相機,一定要注意機器的保暖。
特殊的歷史進程和地理位置造就了哈爾濱這座具有異國情調的美麗都市,哈爾濱建筑風格別具風韻,很多歐式建筑遍布市區。
風土人情
地理氣候
哈爾濱市位于東經125°42′~130°10′、北緯44°04′~46°40′之間,位于中國東北北部地區,黑龍江省南部。地處東北亞中心位置,被譽為歐亞大陸橋的明珠,是第一條歐亞大陸橋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樞紐。哈爾濱地域廣闊,土地肥沃,雨水充沛,空氣清爽,是中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是發展食品加工業和農業經濟的理想地點。這片廣闊的黑土地堪稱中國最肥沃的土壤,適合種植各種食用和紡織用農作物。哈爾濱位于最北端,是中國緯度最高、氣溫最低的大都市。哈爾濱的夏季天氣涼爽,氣候宜人,綠樹成蔭,是度假避暑的理想地方。但哈爾濱的集中降雨期集中在每年7-8月,所以此時出行的游客,外出觀光需隨身攜帶雨具,另外,雨大時盡量遠離山體,易發生山洪。哈爾濱的冬季銀裝素裹,分外妖嬈。雖然氣候寒冷,卻到處可以看到與江南水鄉迥異的雪地冰天,到處玉宇瓊枝。加之具有當地特色的冰燈、霧淞、各項冰雪娛樂活動,游客會充分感受到冰雪賜予人間無窮的快樂。
民族
哈爾濱居民以漢族為主,多為山東與河北省移民。少數民族占全市總人口的7%。其中,滿族、朝鮮族、回族、蒙古族是比重最大的四個少數民族。這些北方少數民族的衣著、飲食、生活等習俗深深影響著哈爾濱。
宗教文化
特殊的歷史進程和地理位置造就哈爾濱這座具有異國情調的美麗城市,不僅薈萃了北方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而且融合了中西文化。哈爾濱特有的歷史,形成了哈爾濱多種宗教共存的宗教氛圍,也形成了哈爾濱有著眾多教堂建筑的城市風格。目前哈爾濱有宗教信仰的人較少,現有的宗教有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東正教、道教等。
藝術
【冰雪文化】
哈爾濱自來有冰城的美譽,她的冰燈、雪雕文化始于60年代初期,是在民間冰雪文化基礎上發展而來。以園林藝術為依托,以建筑和雕塑為表現手法,并于上世紀下半頁,逐步發展成哈爾濱具有代表性的冰雪文化藝術。每年一屆的冰雪節、冰燈游園會成為賞冰燈、雪雕的藝術大觀園,流光異彩,美景紛呈。
【食俗文化】
哈爾濱市居民以漢族為主,其中多為山東與河北省移民。舊時的哈爾濱,外國僑民比例較多,其中俄僑占多數。外僑生活方式與習俗對哈爾濱人的文化、飲食習俗有很大影響。哈爾濱人舊時多以大餅子(玉米面貼餅子)為主食,現在仍有吃大馇子粥、小米飯和燉菜的食俗,受少數民族文化影響,當地人還喜歡吃黏糕、黏豆包、大列巴和紅腸。
歷史文化
哈爾濱是金、清兩代王朝的發源地,“哈爾濱”這個名字就是從滿族語“阿勒錦”轉化而來,意為名譽、榮譽。近代哈爾濱的興起始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這是一座從來沒有過城墻的城市,也是最早具有開放意識,最先具有國際化特征的城市。100多年前,隨著中東鐵路把遠東的核心放在了松花江畔這個小漁村,它以一個令人難以想象的速度發展了起來。僅僅30余年,商市繁華,領館林立,中外客商熙來攘往,它轉眼就變成了“東方小巴黎”。20世紀初,哈爾濱就已成為國際性商埠,先后有33個國家的16萬余僑民聚集這里,19個國家在此設領事館。哈爾濱素有“共和國長子”之稱。新中國成立后,哈爾濱成為國家重要工業基地,迅速由一個消費城市轉變為新興工業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