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河北省的民航機場有石家莊正定機場、邯鄲機場、秦皇島山海關機場;飛機航班將石家莊與北京、鄭州、長沙、廣州、南京、上海等十幾個大中城市連接起來,還有承德和秦皇島的季節(jié)性旅游航線,方便快捷。
河北境內有京廣、京山、津浦、石太、石德、京包、京秦、京原等15條鐵路干線,已成為北京與全國各地聯系的重要紐帶。另外,還有12條地方鐵路。石家莊火車站更是華北平原的鐵路樞紐,每到旅游季節(jié),從北京到河北承德、秦皇島北戴河、野三坡等知名風景區(qū)都開通有旅游專列,為出門游玩的人們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河北省東臨渤海,海運條件十分便利,省內有秦皇島港、京唐港以及黃驊港等。其中,秦皇島港是中國大陸沿海港口第2大港,是華北地區(qū)的不凍良港,港內可泊萬噸海輪。省內以南運河、子牙河、滏陽河、大清河為主的內河通航里程達1000多公里。
河北已開通的高速公路有:京石、石安、石太、石黃、保津、唐津、京秦、京滬、宣大、京張等,青銀、丹拉、京承、邢威高速正在建設中。這些高速公路的建成,為游客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條件,方便了游客的出行,而且大大的節(jié)約出行時間。
內環(huán)線河北區(qū)段全長1.75公里,中環(huán)線河北區(qū)段全長9.8公里,外環(huán)線和京津搪高速公路沿區(qū)而過,界內主鐘河大街是出入天津市區(qū)的一條重要迎賓線。京津公路、津榆公路。津圍公路均以河北區(qū)為起點。
河北的特色風味菜肴很多,如饒陽雜面、唐山蜂蜜麻花、保定槐茂醬菜、渤海對蝦、秦皇島海蟹、白洋淀松花蛋等等。
天上龍肉,地下驢肉。可見驢肉的地位。平常看到的大概很多的驢肉火燒都很山寨、有的甚至拿白吉饃和餡餅來代替驢火的尊容。走在河北省的各大城市區(qū)縣街頭經常見到的就是河間驢肉火燒,最正宗的驢火經過慢火細燉加上師傅們的配料,然后將燒餅一分為二,把驢肉切片和作料夾起來,走在任何地方都會找到,要吃正宗驢火,還是親自履歷河北。
不知現在已經成人的80后是否記得,小時候在家里不僅能聽到清脆的喝破爛聲和總能嚇你一跳的爆米花爆炸的聲響。還有走街串巷叫賣王致和臭豆腐醬豆腐,以及小時候的一句玩笑話牽出來的美食,“你有綠豆糕(高)嗎?”如此,綠豆糕在人們的心中兒時的記憶是如此美好,用地產綠豆以及白糖,按當地風味的調制生產出口味醇正的綠豆糕,口感華美,回味無窮。
原名叫花雞,選用承德離宮的黃土,熱河泉水和湖內的荷葉,故名御土荷葉雞。吃時用刀,叉割成小塊,蘸著調味品吃,味道鮮嫩爽,滲著荷葉清香,別具風味。
河北省農特產品豐富多樣,溫帶果品主要有河北鴨梨、趙州雪花梨興隆紅果、承德杏仁等。
河北鴨梨是深州市果樹生產中的支柱。鴨梨也是河北省出口的拳頭商品,對美國的出口量占全國的90%以上。鴨梨是河北省最早種植的一個老品種。適應性強,豐產性好,果實大而美,肉質細脆多汁,香甜,較耐貯.果實外形美觀,梨梗部突起,狀似鴨頭。鴨梨一般在9月下旬收獲,套袋鴨梨呈黃白色,風味獨特,營養(yǎng)豐富。鴨梨主要特點是果實中大,皮薄核小,汁多無渣,酸甜適中,清香綿長,脆而不酥,素有“天生甘露”之稱。
黑花生的優(yōu)勢在于特殊的營養(yǎng),其在維持人體的生長發(fā)育、機體免疫、心腦血管保健等方面作用非凡,具有防癌、保護肝臟、保護心肌健康、防止心腦血管病、增強人體免疫力、消除人體內的多余脂肪、抗氧化、延緩衰老等功效。
高陽特產麻山藥性溫味甘,無毒,有補中益氣、補脾胃、長肌肉、止泄瀉、健腎固精、益肺等功用。適用于身體虛弱、精神倦怠、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慢性腹瀉虛勞咳嗽、遺精盜汗、糖尿病及夜尿增多等。山藥營養(yǎng)豐富,含有蛋白質、精氨酸、維生素、糖類、礦物質、黏液質、淀粉等多種物質。
河北省是全國唯一兼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湖泊和海濱的省份。
最佳旅游時間
春夏秋適宜。受季風氣候影響,東西寒冷風大,不適合游玩。
建議旅游天數 3天
建議游覽順序
D1.新八一大橋——繩金塔;D2.避暑山莊;D3.南戴河——黃金海岸。
注意事項
1.裝備:注意旅游目的地的天氣情況,帶好雨具,夏季去海濱則要帶好防曬用品;部分游客出門肯能會有不適應,建議帶上暈車藥、腸胃藥和藿香正氣水等常用藥品;到河北計劃游覽山洞的游客則要自己準備好或記得在洞口租用手電筒,防止自己摔倒;注意山上、山下和洞里、洞外的氣溫差異,上山和進洞時最好帶上厚點的外套;一些巖洞空氣不好,游客可以為自己準備一個透氣好的口罩。
2.安全:仔細保管好自己的貴重物品,如現金、攝像機和照相機等;帶著小孩的游客要留心小孩,不要走散;晚上盡量不要外出,外出也要結伴同行,并且要記清楚入住地和聯系人的地址、電話等信息;游玩險要景點要慢行,把腳抬高一些,不要讓自己跌倒;老人則建議拄拐杖,既可以探路,又可當成第三條腿,支撐身體。
3.飲食:河北美食眾多,游客能吃好玩好當然最好,但飲食安全和飲食衛(wèi)生也十分的重要。游客旅途奔波,不宜一頓饑、一頓飽,飲食應當適量,并且注意衛(wèi)生,防止腸道感染。
4.文明:不在風景區(qū)亂涂亂畫是最近本的素質,那種行為既不會增加旅途的樂趣,又損壞古跡的完善;出門在外,難免和陌生人相處,不要出言粗野盡量待人禮貌,不要惡語傷人或與人爭吵,以免破壞自己和同伴的歡樂情趣。
河北簡稱冀,地處華北,漳河以北,東臨渤海、內環(huán)京津,西為太行山地,北為燕山山地,燕山以北為張北高原,其余為河北平原。東南部、南部銜山東、河南兩省,西倚太行山與山西省為鄰,西北與內蒙古自治區(qū)交界,東北部與遼寧接壤。
風土人情
雜技文化
河北省吳橋縣是世界上著名的“雜技之鄉(xiāng)”,伴隨著中國雜技的發(fā)展逐漸形成了特殊的吳橋雜技文化,現今主要流傳于河北省吳橋地區(qū)以及山東省寧津縣和陵縣的部分地區(qū)。河北自古就是中國雜技發(fā)祥地之一,早在戰(zhàn)國時期的中山國成王墓中就出現了演練雜技形象的銀首人俑銅燈。而在很久以前吳橋地區(qū)就是冀州大地雜技最為密集的地區(qū),在晉代墓室中就已經有宴樂雜技表演的壁畫出現。宋朝年間,雜技開始出現于民間,出現了“勾欄”、“瓦舍”等雜技演出。在清代和民國時期,是吳橋雜技最為鼎盛的階段。吳橋雜技文化歷經兩千余年并不斷豐富發(fā)展,供奉“呂祖”為自己的行業(yè)神,其影響遠傳世界多地,因此流傳著“十方雜技九籍吳橋”、“沒有吳橋人不成雜技班”的美談。
傳統(tǒng)戲劇
河北梆子是一種河北省的地方戲曲劇種,屬于梆子腔的一種,是我國最早反映當代現實生活的劇種之一。在舊社會,河北梆子曾有國許多的名稱,河北本地稱為直隸梆子、河北梆子或梆子腔,又被外地人叫為京梆、笛棒子以及反調等。在新中國成立以后,于1952年正式命名為河北梆子。河北梆子最早是以北京、天津兩大城市以及河北部分農村為基礎,逐漸向周圍的省市地區(qū)傳播,其大約產生于公元1820到1850年之間。河北梆子分為生、旦、丑等三行唱腔,在傳統(tǒng)的演出中,文場的伴奏樂器以板胡為主,笛子為輔,其它樂器還有笙、嗩吶、三弦等。河北梆子的演出表演通俗易懂,多以河北的地方口語演唱,充滿濃郁的河北鄉(xiāng)土氣味。河北梆子于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傳統(tǒng)民俗
昌黎地秧歌作為河北省最有代表性的民間舞種之一,主要流行于河北省昌黎、盧龍、撫寧、樂亭、灤縣等地。昌黎地秧歌以表演者自由靈活地扭動,同時做出比較細膩、風趣的戲劇性表演而見長。其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民俗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元代,發(fā)展到現在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地秧歌隊伍在年節(jié)或喜慶的日子就會遍及昌黎城鄉(xiāng),這里的人們自我娛樂并且參與演出,是昌黎人民代代相傳的一種傳統(tǒng)習俗。昌黎地秧歌的演出主要有兩種形式,分別是分場子秧歌以及排街秧歌,均以行當表演為主。2006年5月20日,昌黎地秧歌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文化
戰(zhàn)國時期(公元前403年—211年),河北北屬燕國、南屬趙國,在其二國被秦朝統(tǒng)一之前。漢朝(公元前206年—220年)將此劃歸兩省管轄(州),北為幽州省、南為冀州省。漢朝末期,河北大部分地區(qū)北屬公孫瓚、南屬袁紹;袁紹勝利奪得兩部分地區(qū),但隨后在公元前200年的官渡戰(zhàn)役中被曹操擊敗(盤踞于南方,今天的河南)。河北也隨后成為了魏國(三國之一)的屬地,由曹操的后代所建立。
西晉后期南蠻入侵,隨后進入了六國混戰(zhàn)以及南北朝。河北,中國北方的重地,正好位于北方邊界處,也就成為了那個時期的主戰(zhàn)場。這一切直到公元589年隋朝重新統(tǒng)一中國后才結束。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該地區(qū)第一次正式被稱為“河北”(黃河以北)。五代十國早期,河北成為了反動組織劉存續(xù)的根據地,最終他推翻了后梁王朝(907年—923年)建立了后唐王朝(923年—936年)。隨后,石敬瑭建立后晉朝,并將今天河北北部的大部分地區(qū)割讓給了北邊的契丹遼王朝,這些被稱為燕云十六州的土地成為了下一個世紀中國抵抗契丹的重要制約因素,因為它在長城之內。
北宋時期(公元960年—1127年),十六塊被割讓地區(qū)仍然是宋朝和遼王朝爭奪的熱點地區(qū)。南宋朝時期,政府在1127年逐漸將中國北方的領地放棄給了女真族所建立的金王朝(公元1115年—1234年),包括河北。
蒙古元朝將中國分為了眾多省,但是并未將河北建立為省。明朝時期被統(tǒng)治的河北稱為“北直隸”,這意味著“直接被統(tǒng)治的北”,因為該區(qū)域是直接由北京的皇室所統(tǒng)治的;“北”這一名稱是因為南方有一股勢力占據了今天的江蘇和安徽等地。公元1644年滿族清王朝建立了統(tǒng)治,他們廢除了南方的統(tǒng)治,河北也成為了“直隸”或簡稱“直接被統(tǒng)治”。
清王朝在1912年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中華民國。在接下來的幾年時間里,中國陷入了內戰(zhàn),各地軍閥相互爭奪勢力。由于直隸非常靠近首都北平(北京),這里也成為了常發(fā)生戰(zhàn)爭的地方,包括直皖戰(zhàn)役、第一次直奉戰(zhàn)役、第二次直奉戰(zhàn)役。隨著北伐的勝利,國民黨取得了戰(zhàn)爭的勝利,結束了軍閥割據,而首都也從北平(北京)遷到了南京。因此,直隸的名稱也更換成了“河北”,也反映出該地區(qū)成為了一個標準的省級政府,也意味著首都的遷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見證了許多變化:原隸屬熱河省(歷史上屬于滿洲里)的承德地區(qū),以及過去屬于查哈省(歷史上屬于內蒙古)的張家口地區(qū),都劃歸河北省管轄范圍內,將其邊境往南擴展到了長城以內。省會也從保定轉移到了后來建立的石家莊市,而且,在很短一段時間內層轉移至天津。
1976年7月28日,唐山遭受了一場嚴重的大地震——唐山大地震,在20世紀的當時奪去了24萬人的生命。隨后的10年間,該地區(qū)又發(fā)生了許多小型的地震。
2005年,中國考古學家發(fā)現了被稱為“中國的意大利龐貝城”古遺跡。這項發(fā)現認為,靠近河北東部中心滄縣的柳孟春村,是一個在大約700年前由于地震而被埋葬的村落。另一種可能性則解釋說可能是連續(xù)四次的洪水襲擊了當時這一區(qū)域,使得該村的遺址突然得以重現。該遺址顯示此區(qū)域在宋朝時期經濟得到了迅速地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