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檳醅粿是揭陽的傳統(tǒng)小吃,由于潮汕話發(fā)音上的相近,民間誤稱為“乒乓粿”,本人以為既然現(xiàn)在普遍誤稱,也就可以根據(jù)現(xiàn)實把“乒乓粿”作為其俗名。作為相傳南宋末年,戰(zhàn)亂四起,民不聊生,揭陽從民為抵御饑餓,用鼠曲草混合糯米碾成糯粉,制成粿品充饑。因為鼠曲草有一種特殊的香味,所以做出來的食品深受人們喜愛。后來,人們又用這種粉搟成皮,用爆米粉做餡,制成了獨具風味的檳醅粿。
蠔烙是揭陽久負盛名的傳統(tǒng)小吃,它以海產品“蠔”(即牡蠣)為主要原料,加上適量的生粉和黃花,加水拌勻即可。
揭陽的客家人素有煮擂茶的習俗,分為“凈茶”、“菜茶”、“飯茶”、“米骨茶”和“烳米茶”等,春節(jié)期間,有配于小吃“米呈”的“米呈茶”,還有正月初七的“七樣菜茶”和正月十五元霄節(jié)的“十五樣菜茶”。夏秋季節(jié),天氣酷暑,人們勞作之后,經(jīng)常不大想吃飯,往往以擂茶為午餐。中午時候,客人來訪,主人家必定要煮擂菜招待。
最佳旅游時間 四季皆宜
建議旅游天數(shù) 1天
建議游覽順序
D1.揭陽皇城廟——揭陽學宮——進賢門城樓;
風土人情
環(huán)境氣候
市境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終年無雪少霜,年平均氣溫21.4℃,年太陽輻射總量為每平方厘米115—156千卡,年平均降水量在1720—2100毫米之間,是全國光、熱、水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qū)之一。夏秋間常受強熱帶風暴襲擊,有時因季風活動反常或寒潮侵襲,會出現(xiàn)冬春干旱或早春低溫陰雨天氣。
歷史文化
揭陽是粵東古邑,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見諸史載已有2200余年,得名于古五嶺之一的揭陽嶺,春秋戰(zhàn)國時屬百越地。秦始皇平定南越后,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設立揭陽戍守區(qū),隸屬南海郡。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制揭陽縣,管轄現(xiàn)潮汕、興梅和閩南的龍溪、漳浦等地方。東晉成帝咸和六年(331年)揭陽拆為海陽、潮陽、海寧、綏安4縣。以后幾經(jīng)復廢,至宋紹興十年(1140年),又設立揭陽縣。新中國成立后,揭陽縣先后隸屬潮汕專區(qū)、粵東行政區(qū)、汕頭專區(qū)、汕頭市。1991年12月7日,國務院(國函[1991]84號文)批準撤銷揭陽縣建立揭陽市(地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