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綿陽地處四川盆地西北部,城市交通便利,基礎設施建設情況良好。可選擇航空、鐵路、公路等多種交通方式前往。
綿陽南郊機場位于綿陽城南,距市中心10公里,機場外聯寶成鐵路,成綿、綿廣高速和九寨環線,交通便利。現在,由綿陽機場可前往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廈門、濟南、福州、太原、長春、合肥、武漢、南昌、西安、昆明、青島、杭州、鄭州、濟南等城市。
綿陽火車站位于寶成鐵路線上,其行車路線輻射北京、上海、西安、太原、鄭州、青島、蘭州、昆明、重慶、合肥等城市。
綿陽火車站地處臨園路西段與花園路交匯處,距離市中心1公里左右。從市內乘坐2、3、10、15、29、35、38、39、40、50、55、 60路公共汽車均可到達火車客站。
綿陽的公路十分發達,綿陽境內現有高速四條:成綿高速、 綿廣高速、綿遂高速、成綿高速復線,將綿陽的公路網連接得四通八達、快速便捷。
綿陽當地交通
出租車
綿陽出租車的主要車型有富康、千里馬、桑塔拉、奇瑞、捷達等,起步價3.5元(含1公里)。出租車型目前主要有大眾捷達和中華,起步價為5元。
綿陽出名的美食有很多,最好的小吃以前總是藏在街巷的深處,現在的綿陽小吃已經從深深的巷子里走了出來,走進了連鎖店,走向了全國。
當地稱“薄餅子”,言其又薄又脆,又酥又香。選用上等面粉和板油,配以奶油、香蕉等香料精致烘焙。色澤金黃,入口香酥化渣,下咽有余香。
特點是細滑而不斷,爽口化渣,味濃香麻辣。
特別向各地游客推薦綿陽傳統美食-綿陽米粉,綿陽米粉有著1800多年歷史,來此地游覽,不可不嘗。
是一種涼菜,買一只兔子會給你加很多紅油,回去以后自己還可以加點小菜拌上。據說是祖傳秘方,建議買兔身,兔腿肉太多顯得粗,沒有軀體入味正。從早到晚都是人在排隊買,每天都是新鮮兔子,味道非常香。特別適宜佐酒聊天。
片粉,被譽為梓潼鄉土風味小吃三絕之一。食之有麻、辣、沖之味。秉性尚熱,嚼之,柔韌涼爽,給人以寒。一道小食,寒熱均俱,陰陽相宜,片粉,不僅吃起來味香爽口,解饑除渴,且具有清熱解毒,益氣通脈的功效。
綿陽,歷史悠久,人杰地靈的綿陽地處綿山之南,自古有“蜀道明珠”、“富樂之鄉”之美譽。
最佳旅游時間
綿陽地處川北,這里山脈較多,氣候溫和。每年農歷的二月、八月的上旬,綿陽梓潼縣七曲山文昌廟都舉辦大型文昌廟會。另外,農歷十月初一是羌族的新年。這些節日是了解綿陽地方民俗、民族風情的最佳時間,對地方民族風情有愛好的朋友們千萬不要錯過。
建議旅游天數 2天
建議游覽順序
D1.綿陽科技館——子云亭公園;D2.尋龍山。
注意事項
1、無論是火車還是飛機,出行前一定要預留充裕的時間。如是飛機,則應時刻關注天氣狀況。
2、漫游話費較高,出發前記得充足話費,方便和他人聯系。
3、主要是帶一些常用感冒藥、腸胃藥、防蚊蟲的花露水、防暑藥品、暈船暈車藥等。
4、如對目的地不是很熟悉,建議最好提前預定酒店。上的酒店價格還是有競爭力的。
5、最好結伴出行,尤其是晚上。單身女性或是小孩最好能隨身準備寫必備的防衛工具。
6、相機必不可少,還應根據目的地的具體情況選擇是否需要防曬等其他用品。
綿陽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古稱“涪城”、“綿州”,是黨中央、國務院批準建設的我國唯一科技城,成渝經濟區西北部的中心城市,四川省第二大城市,全國首批“三網融合”試點市。
風土人情
氣候環境
綿陽市地處中國東部季風區的四川盆地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冬半年受偏北氣流控制,氣候干冷少雨;夏半年受偏南氣流控制,氣候炎熱、多雨、潮濕。由于市境內地勢北高南低,高差懸殊大,地貌由山地向丘陵過渡,形成了較為獨特的氣候特點。綿陽市氣候四季分明,以冬季最長,為95~115天;春、夏季次,為81~91天和82~118天;秋季最短,為71~76天。夏、秋雨水充沛,雖冬春時有干旱發生,但年平均空氣相對濕度均在70%以上,因而終年濕潤。
藝術
“中外仰詩仙,古今尊國士”。綿陽市作為一座有著兩千多年悠久歷史,并閃耀著人類思想光芒的智慧之城,這里不僅是中國唐朝時的大詩人李白的故鄉,更是華夏人文始祖黃帝的元妃,也就是偉大的絲綢之母嫘祖的家鄉,建立中華民族第一個國家夏王朝與偉大的治水英雄大禹也是誕生于此。三國蜀漢時期,但是綿陽的地位可謂舉足輕重,故而流傳著“蜀漢興亡在涪城”的說法。到了唐宋時期,由于綿陽長期處于相對安定的狀態,而且位于川西北的要沖地帶,故而當時許多非常著名的文人墨客都來到這里游歷或是隱居。 遠近聞名的“初唐四杰”之中的王勃、盧照鄰與楊炯都曾先后來到過綿州,并留下了經久不衰的千古詩文。尤其是中國唐代的偉大詩人杜甫在這里居住期間,為后世留下了《越王樓歌》等數十首瑰麗的詩篇。晚唐詩人李商隱以及中國波斯籍的詩人李峋等文人墨客在綿陽也曾長時間停留過,這些都為這里帶來了豐富的外來文化,并為綿陽文化的繁榮起到了促進的作用,其中成為中國文化瑰寶的也不在少數。
傳統音樂
位于世界上神秘的北緯30度上秀麗的青城山,仿佛注定了就是一個會產生奇跡的地方。發祥于青城山脈的青城洞經古樂作為一種民間古樂源遠流長,至今已經不知道傳承了多少個世紀,同樣有著十分濃厚神秘色彩。廣為熟知的麗江納西古樂為大眾所喜愛,但直到專家們探秘青城洞經古樂之后才得以考證,納西古樂原本也是青城洞經古樂的一種傳承,青城山才是云南納西古樂的最早的發源地。青城山得天獨厚的人文生態環境孕育出了流傳千古的洞經古樂,是中國古老而又優美的民間音樂遺產之一。青城洞經古樂是由古蜀氐羌巫觀祭祀音樂發展而來,且在其發展之中不斷的融合了其他的多種音樂形式,進而形成為一支擁有著龐大曲牌的音樂流派,目前保存下來的約有70余首,其中可以完整演奏的有40余首。洞經經典的全稱為“太上玉清無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此經典為兩晉時期中國道教中的“上清派”所創,是中國國家資料庫中四大洞經傳本之一。洞經音樂分為經文曲和器樂曲,其中經文曲最早是以道家經文來演唱,后來逐漸改為唐詩宋詞,并冠以借鑒的詩詞曲牌名。
歷史文化
綿陽建城已有2205年的歷史,是座名副其實的歷史文化名城。綿陽,古名“涪城”、“綿州”,從西晉懷帝時起,歷來為郡、州治地。清雍正五年(1727),升綿州為直隸州,領縣舊時的綿陽市區增多,轄區擴大。
1913年改綿州為綿陽縣,取“綿山南面之城”意。自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設置涪縣以來,已有2100多年歷史,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根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