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怎么去內江 客車
客車
內江市東南連重慶市,西北靠資陽市,南接瀘州、宜賓、自貢,東北通遂寧,西南與樂山接壤。成渝、內宜、隆納三條高速公路,成(成都)廣(廣州)公路、川鄂(湖北)公路、川云(云南)公路、內宜公路縱橫境內。境內國道干線(高速公路)149.2千米,國道134.3千米,省道152.2千米,縣道89.3千米,跨地區縣道境內段303.3千米,縣內縣道394.5千米。內江市的公路中,除成渝高速公路為一級公路外,其余二級公路140.4千米,三級公路49.2千米,四級公路781.8千米,其他為等外路。
成都距內江為172公里,全程為高速公路,需時約2小時。成都城北客運中心每天都有發往內江的班車,每20分鐘一班,票價為50元左右。
內江民間流行的一種小吃。其制法是將糯米泡軟蒸熟再把糯米飯捏成拳頭大的一個個小團,小團包進豆沙。豆沙以赤豆為主要原料。摻進食鹽、花椒粉為佐料。然后將糯米團壓成餅狀,投進滾油鍋炸成金黃色即可。其特色是外酥內軟,油而不膩,咀嚼有味,口齒生香。據說此食品最初由椑木鎮木板橋橋頭一小吃店首創,并大受歡迎,行銷至內江城內。人稱“板板橋油炸粑”。至今油炸粑仍然是內江人喜愛的小吃,城區內已有多處店、攤專賣此種食品,熱鍋熱灶,現炸現賣。熱吃口味尤佳。
極品溢香雞是一道有著濃厚民間風味的小吃,所用的雞是經特殊方法飼養的,這種雞肉膽固醇含量相對較低,可以保證健康和衛生的標準。采用獨特的手法秘制而成,在口感上產生了讓人回味無盡的感受。其香鮮可口的特點,更是讓人垂涎三尺,品嘗溢香雞的時候那“喳、喳”的聲音,留于齒間香鮮的感覺......味感無法形諸于言語!味香濃郁,色澤微黃,皮脆肉嫩,骨肉鮮香,香而不膩。
涼 糕集“涼、甜、綿、嫩”為一體,風味獨特,堪稱一絕。做法:1、把糯米和大米混在一起研磨。這里倒入0.2?鹽水和面;2、在搗好的大棗和柿餅里放松籽 粉,桂皮粉,白糖拌勻,做餡;3、在餅鐺里倒入香油烤到溫度達110℃,把面團攤成0.3cm的厚度煎。待一面熟了翻過來繼續煎另一面,在餅上面鋪層備好 的餡,然后卷起來。
兔子面,是用細細的水面、兔肉、底湯制作而成。再加上點青菜、香蔥、辣子醬、油鹽制作而成。
內江特產、旅游工藝品品種繁多,風味獨特,尤以隆昌釉陶、夏布;內江蔗糖、蜜餞;資中“風源牌”冬尖;威遠“威寶牌”醬蘿卜、新店七星椒等為最,是到內江旅游不可不買的旅游商品。
資中冬尖系用資中特有的枇杷葉青菜(又叫冬菜)腌制窖儲發酵而成,早在清代道光年間即已馳名全國,遠銷北京、上海等地。光緒27年,(1901),駱成驤中狀元之后,托人在家鄉帶了兩擔冬尖上京,分贈同僚,大學士孫家鼎食后贊不絕口,題詩贊道:“枇杷青菜取其尖,巧制精腌有秘傳。調味佐餐冠廚膳,資州冬尖不虛傳”。于是更加美名高漲,連李蓮英都來索討,說是“老佛爺聞到香味了”。
隆昌縣夏布生產已有1000多年的悠久歷史,自唐宋以來隆昌夏布編織技術就比較發達。明末清初,湖廣移民到四川,帶來湖廣麻布生產經驗,與隆昌本地生產技術融匯交流,歷經數輩祖傳,工藝精益求精,技術不斷改進。
夏布是由苧麻紗經手工織成的一種平紋布,生產主要通過打麻、挽麻團、挽麻芋子、牽線、穿扣、刷漿、織布、漂洗及整形、印染等工序,精心織就。在明清時隆昌夏布成為宮廷貢品,并開始銷往海外,成為中國最早出口的紡織品。
隆昌美術陶器制作有三大工序:原料制各、成型、燒成。原料制備包括精選、配料、陳腐、壓濾、練泥等流程,加工處理后的陶土原料質地細膩、滋潤、密度大、氣孔率低、可塑性強。宜于拉坯、注漿、機壓、擠塑。其造型設計將古代、民間、現代藝術合而為一,制成的坯體將藝術性與實用性融為一體,之后,再干燥、修坯。其裝飾手法有色泥點花、淳雕爬花、剪紙貼花、鐵簽刻畫、剔花等;裝飾圖案有人物、動物、花烏、蟲魚、山水等;釉色裝飾有名貴的朱砂釉、黑釉、金星釉、電光釉及花釉等多種。施釉方法采用浸釉法、點刷法、噴釉法等。完成成型工藝后,將坯件放入推板窯中高溫燒成。由于窯變效果,釉坯變融,渾然一體,因此釉色光彩奪目,圖紋清晰明快。
內江蜜餞味道純正,飽糖飽汁,營養豐富,有藥療和輔助藥療的特殊功能,老少皆宜,配上精美的包裝,是探親訪友的饋贈佳品。內江蜜餞選用優質的白砂糖、水果、蔬菜、藥材為主要原料,使用傳統的生產工藝,經不斷發展創新,采取科學方法,進行鮮料制胚,組織硬化、清漂、熱燙、糖漬、煮制等十幾道工序精工細作而成,現已發展到四十多個種類,八十多個花色品種。
內江素有“川中樞紐,川南咽喉”之稱,恰似一顆珍珠嵌于華夏大地。
最佳旅游時間
四季各有特色
建議旅游天數 1天
建議游覽順序
內江人民公園——老沱橋、大佛寺——張大千紀念館——黃河湖生態觀光園。
內江作為成都輻射與帶動的重要對象,將逐步發展成為長江上游的生態屏障。時值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之際。
風土人情
地理氣候
內江受四川盆地自然環境的影響,氣候溫和、雨量豐富、光熱充足、無霜期長。內江冬暖夏熱,平均氣溫15℃──28℃,1月平均氣溫6℃──8℃,7月平均氣溫26℃──28℃,極端最高氣溫41℃,極端最低氣溫-5.4℃,活動積溫5598℃左右。
民間文化
【越溪牛燈舞】
牛燈舞盛行于越溪。一人扮牧童,二人頂戴牛型道具扮牛。牧童在鑼鼓聲中先面向觀眾說順口溜,表示節日祝賀,然后牽牛出場舞蹈。主要是摹擬日常喂牛、用牛、與牛嬉戲等舞姿。最受歡迎的是,“牛”發“吼”,不聽使喚,狂奔亂跳,急得牧童抓腦搔腮、窘態萬狀。逗得觀眾大樂。由于牛可耕田、馱運,與民眾生產、生活關系密切,故此舞蹈使人感到親切可愛。
【盤破門武術】
峨眉盤破門源出羅泉,清朝乾隆年間,羅泉人劉贛,此人性情剛烈,幼年開始習武,癡迷武術,家中富有,年青時就常年在巴蜀大地遍訪名師,以武會友,學習眾家之長,天資聰慧加上刻苦操練,將本土武術和發源于峨眉山,流傳于巴蜀大地的峨眉派武術融會貫通,獨創“齊步云腳高樁盤破”打法,成為峨眉盤破門的開山祖師爺。
【八卦鴛鴦酒】
八卦鴛鴦酒是道家養生文化的“活文物”,始于隋唐,興于宋,清乾隆后轉入民間,在威遠秘傳。其釀酒秘術由平真教掌門單傳,該酒釀制技藝主要包括:五行配方術(按照道家五行生克關系,將十六味中藥配伍制成藥丸)、地元煉丹術(用道家地元煉丹術,在丹爐中將藥丸去除毒性,活化有效成分,煉制成“八卦陰陽丹”)、丹酒醇化術(將“八卦陰陽丹”置入優質基酒,恒溫浸泡醇化,制成八卦鴛鴦酒)。
歷史文化
1911年辛亥革命,結束了清王朝在內江的統治,但不久北洋軍閥竊取了革命果實,內江很快又成了討袁的護國戰爭、反段的南北護法之戰和四川軍閥防區割據的爭奪中心,拉扶派款、戰禍連綿。民國23年(1934年),田賦征收就預征到1965年,人民不堪重負,社會極度動蕩。有壓迫就有反抗。內江、安岳、隆昌、樂至、威遠等地進步青年和農民在中共四川省委的領導下,積極投身革命斗爭,涌現了陳毅、曹獲秋等無產階級革命家和董朗、彭明晶、廖恩波、羅世文等著名烈士。民國24年(1935年)川政統一,內江各區(縣)分隸于第二(治所資中,管轄資中、內江、資陽、簡陽、威遠、榮縣、仁壽、井研8縣)、第七(隆昌)、第十二行政督察區(安岳、樂至)。民國26年(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爆發,內江人民竭盡全力從人力、物力、財力上大力支援抗戰,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
內江、資中2縣蔗區人民將蔗糖生產提高到歷史最高水平,確保了前方后方的糖料供應;同時新發展了燃料酒精制造業,僅1942年──1944年3年時間,內江、資中和簡陽等3家酒精廠即生產酒精4025818gal,其中,內江提供給資源委員會用于抗戰的酒精即達該委總需量的13.8%。在馮玉祥將軍發動的抗日愛國捐獻運動中,內江、隆昌、威遠3縣獻金總量就達8920萬元。在8年抗戰期間,8縣籍將士陣亡的達6261人,陸軍上將饒國華烈士即是當中的杰出代表。抗戰勝利后,國民黨政府發動全面內戰,窮兵黷武,倍加盤剝,內江經濟復又嚴重衰退,通貨膨脹,民不聊生,人民再度陷于水深火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