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寧夏回族自治區作為各民族南來北往頻繁的地區,交通還是很發達的,一樣有通往各地的飛機、火車、以及汽車。
寧夏銀川河東機場是整個寧夏的主要機場,通航多個城市,如北京、上海、西安、蘭州、成都等,是進出寧夏主要門戶機場。寧夏固原六盤山機場現已開通固原至銀川和西安的每日定期航班,由幸福航空執飛。
另外,寧夏中衛沙坡頭機場(原名香山機場)已開通中衛至北京和西安的航班,每周二、四、六由四川航空執飛。
包蘭鐵路穿越本區,縱貫銀川新城市區南北,東接華北重鎮包頭,與京包鐵路相連;西接西北古城蘭州,和蘭新、蘭青、隴海三條鐵路銜接。
寧夏境內有6條國道,以銀川汽車站為中心有近三十條長途汽車線路,可通達全區各行署、市縣所在地和陜西、內蒙、甘肅部分地區。主要干線通往固原、吳忠、永寧、靈武、中衛、大武口及內蒙古的巴音浩特、烏蘭礦,陜西的定邊和甘肅的平涼等幾十個地方。此外,固原、吳忠、石嘴山汽車站還有三十余條中途線路通向區內外各地,各縣汽車站均有開往鄉村的短途車。
寧夏的餐飲兼有中原傳統和回族穆斯林風味,在這里可以品嘗到不膩不膻的清真食品以及回族風味小吃。
寧夏羊羔肉細嫩鮮美,沒有膻味。羊羔肉最好選用胸叉、上脊骨部位,剁成長方形條,用清涼水洗凈,擺在碗內,放上生姜、大蔥、大蒜;再放上幾粒生花椒,上籠蒸30分鐘左右;然后扣至湯盤內上桌,配以醋、蒜汁、鹽等調料佐食。
手抓羊肉是一道著名傳統小吃,回族民間傳統菜肴。選用同心、海原、鹽池等地綿羯羊的肋條、胸叉、脊椎肉,將其剁成四、五寸長、五六分寬的長條,在清水中刮洗干凈后置于開水鍋中,待取出浮沫后,將紅蔥、花椒、青鹽、干姜放入鍋,煮至八成熟時撈出裝盤上席,蘸食鹽、就大蒜食用。過去由于多在沿街攤點售,吃者向以手抓之,老嫩適度、肉鮮味美。
炒糊餑是一道地方著名小吃,流行于吳忠、銀川等地。“糊餑”是一種用烙餅切成餅條的俗稱,又稱“糊餑子”。炒糊餑肉嫩餅爽,微咸稍辣。
丁香肘子又稱燎毛肘子,是銀川的特色風味食品。其味肥而不膩,瘦而不柴,軟爛適口,味道醇厚,是銀川市的一道傳統名菜。肘子先經燎毛、刮洗后,皮凈質潔,然后經白煮、上色、改刀、定碗、籠蒸、澆汁。每道工序的操作十分精細,加上選料講究,調料中的丁香濃郁襲人,風味獨特。
寧夏最有名的地方特產,首推枸杞、甘草、賀蘭石、灘羊二毛皮、發菜五種,因顏色分別是紅、黃、藍、白、黑,所以又稱“五寶”。
諧音“發財”,產于同心、中寧、海原一帶荒漠、半荒漠地區,體細長,色黑亮。新鮮發菜呈藍綠色或褐色,喜慶筵宴必不可少。
又名甜草,在中藥界有“十(個中藥)方(中)九(個要用甘)草”之說。有解毒、祛痰、止痛、解痙、抗癌、補脾、益氣等功能。
寧夏枸杞以皮薄、肉厚、籽少馳名中外。其不僅含鐵、磷、鈣,且有大量人體必需的營養成分,常服能潤肺清肝、滋腎、祛風、明目、強筋骨。
產于賀蘭山,質地細密、剛柔相宜、紫綠相間。用其雕刻的賀蘭硯,具有發墨、存墨、不干不臭、護毫等特點,雅趣天成。
在寧夏不大的版圖上,包含了類型多樣的地貌:山脈、高原、平原、丘陵、河谷一應俱全,使寧夏呈現出豐富的自然景觀。
最佳旅游時間
寧夏氣溫日差大,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大部分地區晝夜溫差一般可達12—15?C。所以即使在夏季去寧夏,也應該準備幾件厚衣服。每年5月-10月,是最佳旅游季節。
建議旅游天數 4天
建議游覽順序
D1.銀川——賀蘭山——鎮北堡影視城;D2.沙湖;D3.沙坡頭;D4.馬蘭花大草原。
注意事項
1、寧夏等西北地區位于我國西北內陸,氣候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日照強度與晝夜溫差較大,紫外線強,日照較長,請游客根據自身情況,帶足御寒衣物,水壺、遮陽傘、墨鏡、太陽帽和特級防曬油以做外出護膚之用。
2、寧夏部門地區風沙比較大,一些景區(如沙湖、沙坡頭等)沙子較多,注意保護好照相機,最好隨照、隨關鏡頭蓋;
3、穿一雙合腳、透氣性好的鞋,可以為您的旅途省去不必要的麻煩,讓您的心思能夠全部放在景點上,感覺好極了;
4、寧夏的氣候比較干燥,應當及時的補充水分、鹽分及維生素,保持身體處于良好狀態;
5、來到寧夏,特色之一是清真餐多,漢餐少,在飲食口味上您要有心理準備;受旅游地自然條件限制,景點沿途餐廳的條件與內陸旅游發達地區相比較,無論從軟硬件設施或飯菜質量都有一定的差距,且北方大部分地區口味偏重,喜辛辣。
6、到寧夏,忌諱在回族聚集的地方或清真餐廳談論關于“豬”的話題,這是民族感情問題哦;
7、寧夏位地西北內陸,氣候以溫帶大陸氣候為主,日照強度與晝夜溫差較大,寧夏氣溫一般在15—28攝氏度,即使在夏季也建議您帶兩件較厚的衣物,請游客根據自身情況帶足御寒衣服,及時增添衣物,有備無患!
8、寧夏等西北地區由于地域遼闊,景點之間的車程較長,請游客注意休息調配好時間,以充足的體力參加旅游活動。
寧夏回族自治區簡稱寧,是我國五大自治區之一,處在中國西部的黃河上游地區,自古以來就是內接中原,西通西域,北連大漠,各民族南來北往頻繁的地區。
風土人情
氣候環境
寧夏回族自治區遠離海洋,深居內陸,南端屬南溫帶半干旱區,中部屬中溫帶半干旱區,北部則為中溫帶干旱區,南北氣候懸殊較大, 是典型的大陸型氣候。全年平均氣溫在5-9℃之間,引黃灌區和固原地區分別為全區高溫區和低溫區。寧夏降水量南多北少,大都集中在夏季。干旱山區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引黃灌區年平均157毫米。
節日
【開齋節】
伊斯蘭教歷每年九月,稱為齋月,齋月期間,穆斯林在日出之前都要吃好封齋飯,日出之后整個白天,不吃不唱,稱為封齋。經過一個月的齋戒,在伊斯蘭教歷九月的最后一天,尋看新月(月牙),見月后的第二天,即行開齋,慶祝一個月齋戒期的結束,故名開齋節。開齋節是回教的一個非常隆重的節日。
【圣紀節】
阿拉伯語稱“冒路德節”,在每年六月八日進行。相傳這天為穆罕默德的逝世日,亦稱“圣忌”。為緬懷其功德,舉行紀念活動,主要包括誦經、贊圣和講述其生平事跡。當日穆斯林前往清真寺聽教長、阿訇講經,然后游玩一天,有的還宰殺牛羊,設宴聚餐。
【宰牲節】
亦稱“古爾邦節”、“犧牲節”、“忠孝節”,“古爾邦”是阿拉伯語,原意是獻牲。時間為伊斯蘭教歷的12月10日,這天上午10點左右,回民個個頭戴小白帽,衣冠整齊,興致勃勃擁進清真寺進行會禮叩拜。會禮結束后,在條件好的地方,每人要宰一只羊,七人合宰一頭牛或一峰駱駝。所宰之肉要分三份,一份自己食,一份送親友鄰居和招待來客之用,一份濟貧施舍。典禮完畢后,眾人開始訪親問友,饋贈油香,花稞稞等互相慶賀。
歷史文化
寧夏行政區劃圖寧夏位于“絲綢之路”上,歷史上曾是東西部交通貿易的重要通道,作為黃河流經的地區,這里同樣有古老悠久的黃河文明。早在三萬年前,寧夏就已有了人類生息的痕跡,公元1038年,黨項族的首領元昊在此建立了西夏王朝,并形成了獨特的西夏文化。
寧夏是中華遠古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寧夏靈武市水洞溝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活動的遺址和遺物表明,早在3萬年前就有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秦始皇統一中國后,派兵在寧夏屯墾,境內修筑了聞名世界的秦長城,還興修了著名的秦渠,開創了引黃河水灌溉的歷史。
到漢代(前206~220年),這里農耕經濟已相當繁榮。唐代天寶十四載(755年)爆發了“安史之亂”,太子李亨進入寧夏,在靈武登基稱帝,即唐肅宗。當時,寧夏已成為中國東西交通貿易的重要通道之一。北宋寶元元年(1038年),黨項族首領李元昊以寧夏為中心建立了大夏國,史稱西夏,定都興慶府(今銀川市)。蒙古滅西夏后,于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設寧夏府路,始有“寧夏”地名。明設寧夏衛,清設寧夏府。民國初年,寧夏府改為朔方道,1929年成立寧夏省。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于1954 年撤銷寧夏省,將阿拉善等旗劃歸內蒙古自治區,其余部分并入甘肅省。1958 年10 月25 日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
寧夏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回族、維吾爾族、東鄉族、哈薩克族、撒拉族和保安族等信奉伊斯蘭教,漢族中的部分群眾信仰佛教、基督教、道教、天主教。全區現有清真寺3300多處,阿訇4000多人,滿拉6000多人,伊斯蘭教協會13個。還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寺觀教堂200處,各類宗教職業人員 50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