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青海作為我國青藏高原上的重要省份之一,交通自然發達,有通往通往各地的航班、鐵路、以及國道,所以你只需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交通前往。
民用航空已開通西寧至北京、西安、廣州、重慶、深圳、拉薩、南京、沈陽、呼和浩特、青島、格爾木、成都、武漢、上海、杭州、烏魯木齊等地的航班。青海現有曹家堡、格爾木機場、玉樹巴塘機場等,可起降大型或中型客機。
青藏鐵路(全長1956公里)、蘭青鐵路及4條支線、59條專線貫通青海省東西,鐵路交通十分方便。西寧是蘭青、青藏鐵路交匯處,有直達北京、上海、西安、青島、格爾木、西藏等地的列車。西寧至拉薩全程24小時左右,所有班次的發車時間都在下午4點以后發車。其中K9801是唯一一趟西寧站始發列車,開車時間20:28,到達拉薩時間是次日21:40,隔天發車(另一天是從蘭州發車,車次K917,經停西寧站)。2009年K9801次車1、4、5、 8、11、12月單號發車,其余月份雙號發車。
格爾木每天有2趟前往西寧的始發列車,分別是K9804快速列車,晚上20:45發車,次日早上7:15到達西寧;7582次普通列車,早上7:20格爾木始發,晚上20:25到達西寧。
青藏鐵路從德令哈境內的南部通過,火車站有開往成都、重慶、西寧、蘭州和拉薩的火車,但因為德令哈是小站,一般情況只有K9803和7581兩班火車可以買到座票和臥鋪票。其中K9803是快速列車,早上6:15經過德令哈,早上9:40到達格爾木;7581次是普通列車,下午16:27經過德令哈,晚上20:22到達格爾木。
青藏鐵路基本與青藏公路相伴而行,沿途經過眾多的旅游景點及站點:昆侖山口、玉珠峰、不凍泉、納赤臺、五道梁、沱沱河、通天河、唐古拉山口、安多、那曲、當雄、羊八井等,最后進入拉薩市。
國道109線(北京-拉薩),全長4590公里。其中青海境內段起自民和享堂橋,經樂都、平安、西寧、湟源、倒淌河、茶卡、都蘭、格爾木至唐古拉山口出省,全長1484公里。
國道214線,起于青海省西寧市,經湟源、倒淌河、恰卜恰、河卡、溫泉、花石峽、黃河沿、清水河、歇武、結古、囊謙、多普瑪(省界),進入西藏昌都,最終到達云南省景洪縣,全長3184公里,其中青海境內長1111公里。其中姜路嶺至清水河有293公里屬多年凍土或連續凍土。
國道215線,起于甘肅省安西縣的柳園鎮,經敦煌、阿克塞岔路口后,翻越當金山口,進入青海境內,再經花海子、魚卡、大柴旦、察爾汗鹽湖至格爾木,全長653公里,其中青海境內長399公里。在察爾汗鹽湖地區與青藏鐵路齊頭并進,舉世聞名的“萬丈鹽橋”便是其中的一段。
國道227線,青海段亦稱“寧張公路”,起自青海省西寧市,經大通橋頭鎮、青石嘴、俄堡、扁都口(省界)至甘肅省張掖市,全長345公里,其中青海省境內245.5公里。
國道315線,起自青海省西寧市,經湟源、海晏、天峻、察汗諾、烏蘭、德令哈、大柴旦、黃瓜梁、花土溝、茫崖石棉礦(省界),終點至新疆的喀什,總里程3011公里,其中青海境內長1281公里。
青海是多民族聚集之地,因此菜肴和小吃面點品種豐富,風味各不相同。青海菜特點是醇香、軟酥、脆嫩、酸辣,兼有北方菜的清醇、川菜的麻辣和南菜的味鮮香甜。少數民族的菜則有一種粗獷之美,主料多為牛羊肉。
羊腸面是青海常見的一種風味小吃。它以羊腸為主料,并伴以熱湯切面共食。做法是將羊的大小腸管洗凈,腸壁油不剔剝,裝入蔥、姜、花椒、精鹽等為佐料的糊狀 豆面粉,扎口煮熟,并在煮羊腸的湯內投入已煮熟的蘿卜小丁、蔥蒜丁混合的梢子湯。食時,先喝一口熱羊腸湯,而后切豆面腸為寸段一小碗,再吃一碗梢子湯澆的 面條。
羊腸面湯色淡黃,腸段潔凈,腸肥粉白,面條金黃,蔥末浮上,蘿卜丁沉在碗中,腸段細脆餡軟,面條悠長爽口,夏天吃涼,冬日可吃熱,實屬實惠之小吃。現在大通集市上羊腸面添料加香,競爭者爭奇斗勝,技藝不斷改進,更加得到人們的喜愛。
羊肉蘑菇片用新鮮羊肉和蘑菇烹調而成的菜肴。選用新鮮羊后腿肉,切成薄片,用鹽、花椒粉、姜粉、少量醬油拌勻入味。
將蘑菇在熱水中泡透(泡蘑菇水留下待用),洗凈后切成厚片,繼續用清水泡到體脹發軟;炒鍋內放油加熱至起煙時爆炒羊肉片,待肉色變成粉紅色或近白色時,下蘑菇片入鍋,并不斷翻炒。鍋里倒入適量澄清的泡蘑菇水,用文火燉燜,待湯汁濃縮至一半時起鍋,滴上香油,即可上席。這是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的較出名的美食。
清蒸牛蹄筋是青海特色菜肴之一,在清真飯館里被列為地方風味菜。此菜淡嫩不膩,質地猶如海參,頗有高原鄉土味,在內地很難吃到它。俗話說:“牛蹄筋,味道賽過參”。
青海有太多夢中的景象,金黃的花海、耀眼的雪山、似海的碧水,恍然間,以為自己走進一場夢境。
最佳旅游時間
每年5月至10月適宜。青海是高原大陸性氣候,春秋兩季有沙塵污染,形成揚塵天氣。7月的青海湖邊有大片油菜花,黃色的花海和一望無際的藍色湖水,景色美不勝收,那時的氣溫不超過18攝氏度,氣候舒適宜人。
建議旅游天數 4天
建議游覽順序
D1.丹噶爾古城——贊普林卡——日月山——青海湖;D2.塔爾寺——嘉峪關;D3.嘉峪關——敦煌;D4.莫高窟——鳴沙山——月牙泉。
注意事項
【衣食住行】
(1)服裝和裝備都必去準備齊全。夏天是去青海的好時節,但青海地處高原,陽光的輻射很強,遮陽、防曬的相關物品都不要漏掉。登山和江源溯源的游客則要準備合適的鞋,喜歡拍照的游客不要忘了準備輕便高質量的攝影裝備。
(2)青海大部分地區都很干燥,為增強抵抗力應加強蔬菜水果攝入;青海肉類非常的美味,但也要切忌無節制地食用,很容易上火;青海當地蔬菜水果出產不多,建議攜帶合成維生素,特別是VC;青海藏區青梨酒頗為醉人,注意不要過量飲用;建議攜帶黃蓮素之類止瀉藥;青海的許多地方都是各族聚居區,在任何清真餐廳就餐注意要帶入非牛羊肉的外食;不要飲酒,盡量不要浪費食品。
(3)住宿藏民帳篷一定注意防潮;如不經允許不要擅自進入廚房,穆斯林的廚房一般不歡迎非穆斯林參觀,宗教器物不要觸碰,在穆斯林家庭飲食要隨同清真標準。
(4)青海各地的公共交通都存在公私競爭的情況,私營線路往往較快且便宜,而且常常有討價還價的余地;在一些交通不便的地區很少有公共汽車,可以考慮搭車,搭車時有時香煙比錢更解決問題,注意找比較可靠的車如軍車,郵車等;循化通往孟達天池的道路異常艱險,如果包車千萬要找的確有走這條路經驗的司機,不然可能十分危險。
【風俗禁忌】
(1)在飲食上,禁食豬、狗、驢、騾肉和猛獸猛禽的肉,忌食未經殺而自死的動物的肉,也禁食所有動物的血。
(2)清真寺在禮拜時間一般不歡迎非穆斯林參觀,只有在征得同意后才可參觀拍照;
(3)藏區禁止在神山和寺廟周圍亂砍亂挖樹木、花草、藥材和捕殺動物;
(4)忌攪動泉眼或在泉水中洗東西;
(5)忌捕殺鷹鷲和宰殺放生的牛羊以及騎用的馬匹;
(6)忌進入經堂不脫帽、喧嘩和亂敲鐘鼓;
(7)忌跨過袈裟和經書、法器等,將佛像和經書放在床底下或踐踏;
(8)禁止在寺廟內吸煙、飲酒、隨地吐痰、隨地大小便;
(9)忌逆時針反轉寺院、佛塔、圣山、嘛呢石堆和經輪等;
(10)忌在供品和酥油燈上吹氣和打哈欠。
【環保規則】
(1)不亂扔垃圾,隨手準備一個垃圾袋,把垃圾帶回旅館或有垃圾處理能力的地方。在列車上請把垃圾留在車廂內;不在湖邊野外拋棄垃圾,可降解垃圾就地深埋,但需離湖10米以外,不可降解垃圾裝包帶到可處理垃圾的村鎮;
(2)不吃野生動物,不要購買野生動物制品。包括當地政府已下令禁捕、禁賣的青海湖湟魚;
(3)同野生動物保持適當距離,不喂食野生動物、不追趕驚擾野生動物,夜晚不用強光照射野生動物;
(4)若非迷路等危機自己生存,不要在野外燒荒,抽煙注意煙蒂是否徹底熄滅,不要亂摘和食用野菜和野生菌類。
青海省為我國青藏高原上的重要省份之一,簡稱青,因境內有全國最大的內陸咸水湖——青海湖,而得省名。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被譽為“江河源頭”、“中華水塔”。
風土人情
氣候環境
青海屬于高原大陸性氣候,具有氣溫低、晝夜溫差大、降雨少而集中、日照長、太陽輻射強等特點。但各地區氣候又有明顯差異,東部湟水谷地,年平均氣溫在2至9℃,無霜期為100至200天,年降雨量為250至550毫米,主要集中于7至9月,熱量水份條件皆能滿足一熟作物的要求。柴達木盆地年平均溫度 2至5℃,年降雨量近200毫米,照長達3000小時以上。東北部高山區和青南高原溫度低,除祁連山、阿爾金山和江河源頭以西的山地外,年降雨量一般在100至500毫米。
文化藝術
青海是花兒的故鄉,河湟花兒是西北花兒的精魂,最美的花兒是用三江最純凈的源頭之水澆灌的圣潔之花。居住在這里的漢、藏、回、土、撒拉等各族群眾,無論在田間耕作,山野放牧,外出打工或路途趕車,只要有閑暇時間,都要漫上幾句悠揚的“花兒”。可以說,人人都有一副唱“花兒”、漫“少年”的金嗓子。青海農民唱起“花兒”,村里的張秀花、王富貴們就會淚水漣漣。花兒對青海人來說象每天的飲食一樣普通。
【花兒會】
“花兒”是流行于青海、甘肅、寧夏地區的一種山歌型情歌,也是一種多民族的民歌,多是在田間勞動、山中放牧、趕車上路即興順口編唱。由于是情歌,某些年齡和場合是禁唱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唱“花兒”是有季節性的。傳統的花兒會,也多集中在秋收之前的農歷四、五、六這幾個月里。以其為主流已形成了群眾性的文化娛樂活動的節日。
【燃燈節】
公元1419年藏歷十月二十五日,一代宗師宗喀巴在甘丹寺圓寂。后來,每年這一天,整個藏族地區每家每戶都點燈紀念這位偉大的佛教領袖。
歷史文化
早在遠古時代,青海就有人類活動,最早生息在這塊土地的是中國西部古老民族之一氐、羌族群。眾多的古文化遺存表明,青海的開發至少已有6000年的歷史。夏商時期,部分羌人逐漸定居東部地區,開始進行農耕,隨著中原地區先進生產技術的傳入,農牧業有了一定發展,人口也逐漸增加。這部分羌人漸與華夏諸融合,成為后來的漢族。
秦漢時,羌人部落有150多個 ,每一部落有酋長,互不統屬,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生產力低下,屬原始社會形態 。商周時代形成了羌部落,史稱“西羌”。據商朝甲骨文記載,商高宗武丁出兵征伐西羌,青海東部大片地區納入商朝版圖。西周時期,青海與中原地區發生了政治、經濟聯系。
唐代(公元618-896年)青海為吐蕃所轄。公元638年吐蕃與唐在松州交戰,互有勝負,松贊干布罷兵,向唐謝罪。唐遂應允和親,公元640年唐太宗之女文成公主嫁于松贊干布。文成公主所帶的工匠、藝人、書籍,對青海、西藏的經濟、文化發展影響很大。
元代(公元13-14世紀)成吉思汗由中亞細亞回師,親率大軍經臨洮進占西寧州,管理甘肅、川北、青海一帶吐蕃等族廣大牧區。在成吉思汗的支持下,藏傳佛教在青海逐漸盛行起來,并建立了許多寺院。
至清1653年(清順治10年),五世達賴赴京覲見順治返藏途中,清政府派員賜給金冊金印,從此,達賴的地位得到正式確認。
1928年國民黨進入青海,決定新建青海省,將甘肅省原西寧道屬之西寧、大通、樂都、循化、巴燕、丹噶爾、貴德等地劃歸青海省管轄。1929年1月正式成立青海省,由孫連仲任主席。
1949年9月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了省會西寧,結束了國民黨和地方封建軍閥在青海的統治。改革開放使各族人民迎來了開發與建設青海的新機遇,青海打開了歷史上嶄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