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溫州的豬臟粉,通常都是有一個分成三格的大鍋不停的熬湯。要加上大蒜葉、豆瓣醬日夜熬,熬制的湯很濃很鮮,那種混合了豆瓣、蒜葉、豬血、豬腸的香味通常能飄非常遠,讓人聞了就想吃。
溫州魚丸,與各地的魚丸都有所不同,外形為不規則的條狀,呈半透明的玉白色。溫州魚丸以新鮮的鮸魚肉為主料,挑去魚刺后切成細條,用刀刮成魚茸,用酒、鹽和味精浸漬片刻,加白淀粉制成。口感美味,彈性十足。
敲魚湯是溫州民間傳統菜。敲魚就是將魚肉搗碎,然后敲成薄薄的類似燕皮一樣的東西。魚片透明亮麗,光滑潔白,味道鮮美,別具一格。溫州的不少飯店都有這道特色菜。
燈盞糕是浙江溫州的特色點心,一種油炸食品。內餡是豬腿肉和黃嶼蘿卜絲,外皮用新黃豆和米粉漿拌和,采用鮮豬油炸制。因外形酷似古代扁圓形的菜油燈盞,故得名“燈盞糕”。燈盞糕外皮松脆,圓邊酥軟,內餡爽口,獨具風味。
溫州魚餅味道鮮美,歷來被視為傳統名吃。既可以享受魚肉的鮮美,又省去剔骨的麻煩,肉質鮮嫩、鮮而不腥、低脂肪,營養極為豐富,尤其適合老人和孩子食用。
藤橋熏雞是當地的名吃,可當零食和冷菜吃。通常是蒸過以后,切成小塊再沾醬油或者醋來吃,味道很正,口有余香。這是當地送人的上佳禮品,游客可以在溫州買幾只熏雞帶回家贈送親朋。
溫州石雕是青田石雕支流,遠在唐代就有藝人從事于石雕,鏤刻印章、如意、香爐、器皿和房屋建筑飾品。當地的石雕藝人善于運用石塊不同顏色和不同形狀,利用傳統鏤空、浮雕、淺刻等手法,雕琢出山水人物、花卉禽獸,多數作花瓶等工藝品。
甌柑是溫州的傳統特產,栽培歷史已有二千四百多年,三國時即被選為名珍饋贈曹操,有“果中皇帝”之譽。成熟的甌柑扁圓,略凸呈倒卵形,柑皮金黃,籽少皮厚,果肉多汁,食用時先感覺甘甜后微苦,有特殊的香味和豐富的營養價值。
甌繡,又稱畫簾,是溫州的地方傳統藝術。甌繡品種很多,除各式畫片、掛屏等裝飾品外,還有臺布、戲裝、枕套、被面等實用品。畫面有人物、山水、花卉、走獸4大類,共有1000多種花色。
米塑又稱“粉塑”,溫州獨有的民俗工藝,與北方的“面塑”一道稱為食品塑作工藝的雙絕。以煮熟的米粉團為原料,采取揉、捏、掐、刻、扮等手法,用多種色彩精制成人物、龍鳳、花鳥等工藝品。
購物天堂
人民中路和五馬街附近
溫州以人民中路和五馬街為中心,呈輻射狀的這一帶都很熱鬧,有商場、超市、電影院和步行街,很多名牌名品等都匯聚此處,游客購買特產和紀念品也可以來這里逛逛。同時五馬街周圍還有很多公園,逛街累了,也可以到公園坐坐、休息一會。
商業是這里的關鍵詞,山水江海交融是這里的特色,文化則是這里的底蘊,山水畫的發祥地和悠久的歷史彰顯了溫州的厚重感。
最佳旅游時間
四季皆宜,溫州靠海,且位于浙閩丘陵,所以溫度適中,四季分明,四季皆適合旅游。
建議旅游天數 2天
建議游覽順序
D1.茶山五美景園——江心嶼;D2洞頭列島。
風土人情
地理氣候
溫州市位于浙江省東南部,溫州陸地海岸線長355公里,有島嶼436個。海岸線曲折,形成磐石等天然良港。溫州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春季天氣多變,時常陰雨連綿。秋季大氣較穩定,常見“秋高氣爽”天氣。全年氣候總特點是:溫度適中,熱量豐富;雨水充沛,夏季炎熱;四季分明,季風顯著。
歷史文化
675年,唐朝時將永嘉、安固二縣分出,設置溫州。之所以稱為“溫州”是因為這里全年都很溫暖。在唐代,溫州下轄四個縣:永嘉、安固、樂成和橫陽。1300年過去了,溫州之名使用至今,其下轄的地區也大部分未變。
唐宋時期,尤其是當宋朝皇族遷至南方,溫州人口迅速增長到一百萬。眾多的人口和相對較少的土地造成了巨大的生存壓力也帶來了尋找生路的動力,從而使得溫州人民踏上了發展工業和商業的道路。有著精湛的技藝,溫州人從事陶瓷、船舶、紡織、造紙和漆器的生產,創造了聞名全國的手工業,發展了在農業、貿易和文化方面有著豐富特點的文明。
風景秀麗的永嘉有著強大的佛教精神氛圍。溫州最早的著作“永嘉集”是唐代的玄覺高僧所著。他的佛學思想給了后來的永嘉學派很多靈感。永嘉學派是宋朝儒家唯心主義的重要學校。以鄭伯熊、薛季宣、陳傅良和葉適為代表,它主張腳踏實地的作風,提倡工農商并重。這個學說重視商業,對溫州經濟文化發展產生了顯著影響,并且對農業、醫藥、天文和軍事等應用科學起到了巨大促進作用。在某種程度上,永嘉學派影響著這個國家乃至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