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手把肉內蒙古地區廣為流行的一道傳統名菜。因食用時以手把肉,用刀割食,故稱“手把肉”。它原是蒙族牧民在長期游牧生活中創制的一道家常菜。后來經菜館改制,成為菜館酒樓的名菜,特點:用羊肉加多種調味料煮制而成。成菜色澤呈紅,湯鮮肉嫩,肥美適口。
炒米,蒙語叫做“蒙古勒巴達”,就是蒙古米的意思。它是用糜子經過蒸、炒、碾等多道工序加工而成的,再對上酸奶和白糖等攪拌,解餓又解渴,清香爽口,是別具風味的傳統食品。炒米是大多數牧民的早飯,再配上加入酥油和少許青鹽的奶茶,味道非常可口。
蒙古族牧民家中常見的奶食品。奶豆腐就是奶酪,內蒙古稱為奶豆腐,在新疆俗稱乳餅,完全干透的干酪又叫奶疙瘩。用牛奶、羊奶、馬奶等經凝固、發酵而成的食物,形狀類似普通豆腐,味道有的微酸,有的微甜,乳香濃郁,牧民很愛吃,常泡在奶茶中食用,或出遠門當干糧,既解渴又充饑。
蒙語稱“烤全羊”為“昭木”,這是蒙餐宴席中一道最講究的名菜,色、香、味、形俱佳,有濃烈的民族風味和地方風味,是蒙古民族中的餐中之尊,多在隆重宴會或祭典供獻時用。到了清代全羊更加盛行,現在成為內蒙古各盟、旗縣接待貴賓的馳名中外的名貴菜肴。
羊小腸,將鹽、蔥末、少量的水和面粉放入羊血中,調成血漿。用羊肺從羊腸一頭清洗三四遍,洗凈后,將血漿灌入羊腸,邊灌邊用手搓勻,上鍋煮熟,拌沙蔥、韭菜花等即可食用。血腸一般有蒙餐的飯店都有賣,蒙餐比較集中的有貝子廟廣場附近。
白瓜子是內蒙古出口的土特產品,其中涼城縣的雪白瓜子,片大、仁足、色白,曾榮獲1983年外貿部頒發的基地產品優質獎。白瓜子是葫蘆科蔬菜作物倭瓜和西葫蘆的籽。內蒙古人們有用倭瓜做菜的習慣,吃瓜時取出瓜子,洗凈曬干。
天然食用菌,歷史上內蒙古草原盛產的蘑菇大都經由張家口市加工銷售,因此有口蘑之名。口蘑分白蘑、香蘑、青腿蘑、雞爪蘑、黑蘑等品種。肉質細嫩醇厚,味道鮮美,有素中之葷的美稱。
較為馳名的飲料,具有驅寒、活血、舒筋、補腎、消食、健胃等功能。蒙醫常用它摻與維生素C和消炎藥品,治療胃病、腰腿痛和肺結核等疾病。
購物天堂
貝子廟東廣場購物街
貝子廟東廣場可以集中購買蒙古草原風情紀念品,比如蒙古小刀,蒙古馬靴、馬奶酒、奶豆腐、干奶酪等特色紀念品,可以買來送人或者留做紀念。
最佳旅游時間
夏季最佳,青草茂盛,氣候溫暖。
建議旅游天數 3天
建議游覽順序
D1.貝子廟——成吉思汗點兵場——平頂山——錫林九曲;D2.錫林浩特廣場——烏珠穆沁草原——烏里雅斯太鎮——大敖包山;D3.烏拉蓋草原——布林泉牧場。
注意事項
1、草原晝夜溫差大,到草原旅游一定要帶外套和長褲。同時,由于天氣變化無常,要準備防雨衣物。
2、內蒙古地區地處高原,日照時間長,光線較強,需要準備遮陽帽、太陽鏡、防曬霜。
3、在草原上住宿,夜晚難以辨別方向,帶上手電筒是必要的。草原面積很大,外出要結伴同行,小心迷路。
4、在草原上住宿,一般不配備洗漱用品、拖鞋,請提前自備。
5、參加草原各項活動時,要特別注意安全,尤其是騎馬等活動要十分注意安全。
6、初來乍到者有時難 以適應草原上的飲用水,有必要準備一些礦泉水。
7、有大片沼澤地的草原,游客要特別注意,不要隨便進入,以免發生危險。
8、注意環保,不吃野生動物,不采摘野生花卉。
9、在草原上開車、騎馬要在指定范圍內活動,以免迷失方向或破壞草場。
10、在寺廟參觀要摘下帽子,不準用手摸經書、佛像、壁畫、法器等,更不能從上面跨過,在寺廟里不準吸煙和大聲喧嘩。
風土人情
氣候環境
來草原的最好的時間是七月下旬到八月中旬。那時氣溫雖是全年最熱,但是一天中的溫差挺大。晚上氣溫很適合在野外露宿。可以電起篝火,大家一起跳舞,唱歌,最重要的是喝酒,吃手把肉。草原的落日很壯觀,草原上會有那達慕召開。可以買到民族飾品等。
歷史文化
錫林郭勒盟自古以來就是我國北方各族人民勞動、生活、繁衍的地方。蘇尼特右旗、鑲黃旗和東烏珠穆沁旗境內都發現了舊石器時代人類生存的遺址;在蘇尼特左旗、阿巴嘎旗、錫林浩特市境內都發現了原始文化遺跡。錫林郭勒,蒙語,意為丘陵地帶河。
現在,錫林郭勒盟轄2個縣級市、1個縣、9個旗、1個管理區。即錫林浩特市、二連浩特市、多倫縣、正藍旗、鑲黃旗、正鑲白旗、阿巴嘎旗、太仆寺旗、蘇尼特左旗、蘇尼特右旗、東烏珠穆沁旗、西烏珠穆沁旗和烏拉蓋管理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