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株洲雖然沒有機場,但是作為“火車拉來的城市”,株洲的交通還是很方便的,鐵路和公路線四通八達,南來北往都很便利。株洲的內部交通狀況也不錯,乘坐公交和出租車很便捷。
可先抵達長沙黃花機場,再由機場抵達株洲。空運距長沙大托機場30公里,距黃花國際機場65公里。
株洲是江南地區最重要的鐵路樞紐之一,株洲車站是全國鐵路客貨運輸五大特等站之一,平均每5、6分鐘接發列車一次。株洲主要的客運站是株洲站和株洲西站,株洲北站為貨運站。
株洲境內公路縱橫交錯,遍布城鄉。北京至廣州的106國道和上海至昆明的320國道,貫穿株洲353公里,連接湘、贛、閩三省的“三南公路”等省道7條213公里,縣道55條1209公里、鄉道1451公里,使株洲對外交通四通八達,全地區實現鄉鄉通客班車。
株洲市內客運站很多,以位于紅衛橋東的長途汽車站和紅旗廣場南側的中心汽車站規模最大,此外,株州市內還有長途汽車南站、長途汽車北站、江南汽車站等汽車站。
株洲當地交通
公交
株洲市內公交線路遍布市內各地,其中部分線路設有豪華巴士方便旅游觀光,市內的公交票價統一為1元(無論空調車或非空調車、跨線或不跨線)。城郊線路票價大多為3元。
出租車
株洲出租車招手即停,起步價5元(含2公里),2公里后按1.4-1.6元/公里打表計價,晚23點至次日凌晨5點起步價為6元,由河東至河西另加2元過橋費。
株洲美食承襲湘菜香、辣精髓,又匯聚川、貴、鄂、贛、浙、粵等菜系風味,可謂吃遍株洲,等同吃遍半個中國。
聞起來臭吃起來香的臭豆腐,到了湖南可以千萬別錯過了。身在株洲,更要好好的品嘗一番了。炸好的臭豆腐放在盤子里,外焦里嫩,加上香油、辣椒油什么的,咬一口軟軟的,聞著臭吃起來味道卻很香,真是一絕。
什錦菜為株洲家喻戶曉的一道家常菜,由多種蔬菜配合腌制而成。什錦菜制作簡單,保存方便,其恰當結合當地特產與南北口味進行搭配,味美爽口,是居家美食之上品。在當地菜館點菜前可以問問老板,也許就能碰上這道株洲美味了。
口味蝦是株洲人最愛的夜宵之一,可見其在株洲的受歡迎與好吃的程度。口味蝦的辣椒香氣濃、口味香、蝦肉鮮嫩,對愛吃辣的人來說過癮極了。很多湘菜館都有這道菜。除了匯豐樓的口味蝦,還有一家小店邱記口味蝦店的味道也不錯。
“冰糖湘蓮”是湖南甜菜中的名肴,湘白蓮不但風味獨佳,而且營養豐富,蓮肉富含淀粉、蛋白質、鈣、磷等。古時蓮子就為高級補品,蓮子性平,味甘則澀,具有降血壓,健脾胃,安神固精,潤肺清心的功效。在一般的湘菜館中都有這道菜,建議喜歡吃甜食的朋友品嘗一下。
株洲當地交通
濱江路
濱江路主要以餐飲為主,既有10多年的老店,也有很多新店,可吃的美食也比較多,諸如蛇咬蛙、魚雜火鍋、燜大蝦等等都不錯。此外,這里的餐飲店門面都比較大,有的店面裝修也很有特色,緊鄰湘江風光帶,就餐環境舒適。
賀嘉土夜宵一條街
賀嘉土的夜宵一條街早在十幾年前就家喻戶曉,這里的夜宵品種比較多,重慶火鍋、口味蛇、黃鴨叫、炭燒生蠔、香辣蟹等美食讓人垂涎欲滴。
七彩龜肉質細嫩鮮美,富含人體所需的7種氨基酸,有補陰血、勵精氣之功效,富有很高的食用價值和藥用價值。其色彩十分艷麗,被譽為“活翡翠”,富有良好的觀賞價值。
白芷為傘形科植物杭白芷或祁白芷的根,具有祛風散寒,通竅止痛,消腫排膿,燥濕止帶。株洲一帶白芷產量大,品質高,游客不妨帶點回家,尤其可以送給家里的長者,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仙都辣醬鴨是當地有名的熟食,品種很多,分為鴨脖、鴨舌、鴨掌、鴨架,也有整只賣的。口味上有微辣、中辣和特辣,朋友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進行選擇。在株洲火車站附近和鉆石路都有專賣店。
株洲下屬的醴陵盛產瓷器,釉下彩瓷是我國一種傳統的陶瓷裝飾藝術,尤其是醴陵出產的釉下彩瓷,在世界享有很高的聲譽。醴陵瓷器的瓷質細膩,圖案畫工精美,尤其釉下五彩瓷器,五彩繽紛,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使用價值。對喜好瓷器的朋友來說,一定要挑選幾樣自己中意的帶回家。
南方最大的鐵路樞紐,一座“火車拉來的城市”,對于旅行者來說,它或許只是個中轉站,然而停下腳步,你會發現如今的它正以飛快的速度發生著破繭成蝶的美麗蛻變。
最佳旅游時間
春季和秋季最佳。株洲夏季炎熱,冬季濕冷,短暫的春秋氣候溫和,是旅游的最佳時節。
建議旅游天數 1天
建議游覽順序
D1.神農公園——石峰公園——炎帝廣場——株洲湘江風光帶。
風土人情
環境氣候
株洲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熱充足,無霜期在286天以上,年平均氣溫16°C至18°C,是名副其實的膏腴之地,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為湖南省有名的糧食高產區和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長江流域第一個糧食畝產過噸的縣(市)就產生在株洲管轄的醴陵市。
藝術
株洲是炎黃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中華民族的始祖炎帝神農氏生前長期活動在境內的茶陵,后長眠于炎陵縣鹿原坡,他開創了中國的農耕文化,與黃帝軒轅氏共同創造了華夏族,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奠定了基礎。株洲市還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境內的茶陵、炎陵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無數革命先驅和軍事將領誕生在這片熱土上,境內紅色文化遺存眾多,記錄并見證了中華兒女前赴后繼,英勇奮斗的革命歷程。
歷史文化
遠古時期,株洲地區就有先民生息繁衍,炎陵縣鹿原陂安葬著中華民族的始祖炎帝神農氏。據考古發現,在株洲縣漂沙井黃霞垅磨山有6000年前屬于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大溪文化遺址,以及疊在其上的4000多年前屬于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龍山文化遺址。
春秋戰國時期,株洲屬楚之黔中郡。公元前223年,秦滅楚,巫中地區為黔中郡,株洲屬之。公元前202年,建長沙國,株洲是長沙國領地。公元214年,三國東吳在此設建寧縣,孫權割湖南縣以東和醴陵、修縣沿湘江東岸地帶置建寧縣,筑縣城于今株洲市慶云山解放街、南湖街沿建寧港兩岸,屬長沙郡,乃株洲建縣之始。建寧縣城商業發達,后一度毀于戰火,據《水經注》建寧有新舊二城:舊城在櫧州,吳所立:其新城則朱亭、淦田間有古城基地是也。公元589年,隋文帝開皇九年,隋滅陳,廢建寧。公元621年,唐高祖武德四年,復置建寧縣,屬南云州;六年后即唐太宗元年,將建寧并入湘潭。
清順治七年,江西商人在株洲修建寧碼頭,商業又有發展。木材、茶葉、稻米、肉、蛋、瓷器、鞭炮、夏布、土紙等貿易居湘潭集鎮商業之首。清末民(國)初,隨著粵漢、株萍鐵路的修筑與湘江聯網形成水陸交通優勢。株洲鎮居民達3萬余戶,且大都居住于解放街、建寧街一帶。民國14年,彭松林(中共地下黨員)與友人合資在株洲新街(建寧街)開設米店。次年,發動成立株洲商民協會,并出任執行委員長,組建了糧食、南貨、棉布、百貨、縫紉、五金、園林、理發等16個同業公會。民國33年,日軍進犯株洲,大部分房屋被毀。日本投降后,鎮區居民大多在原址重建家園,至1949年,大部分民宅均得以恢復,房屋結構大部分是木架蔑織墻體,杉皮或小青瓦屋面。至解放前株洲一直屬湘潭縣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