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位于我國北部邊疆的內蒙古自治區交通還是很發達的,有通往省內和省外的航班及鐵路,也有通往各旗縣的公路。
內蒙古目前在運營的機場有呼和浩特白塔國際機場、包頭二里半機場、鄂爾多斯機場、赤峰玉龍機場、錫林浩特機場、烏海機場、滿洲里西郊機場、通遼機場、烏蘭浩特機場、二連浩特賽烏蘇國際機場、阿爾山機場、巴彥淖爾機場等12個,均有通往省外的航空線路。首府呼和浩特至北京、上海、廣州、烏蘭巴托、海拉爾等區內外18條航線和2條國際航線。
內蒙古地級以上城市都有火車站,也有鐵路與省內外相通。
先進的呼包高速公路已建成使用,已實現了各旗縣通公路,許多世代閉塞的農牧區和邊境地區也建起了公路,并開辟了與蒙古、俄羅斯邊境省區通車的6條客運班車路線。
內蒙古的餐飲,野味十足,風味獨特,這里用餐十分方便,城內城外既能遍嘗兼具南北風味的菜肴,又可大嚼草原野味。
有人說蒙古族的炒米是中國最早的方便食品。是不是“最早”,暫不追究,可由此引開的話題卻是頗有意趣。蒙古語稱炒米為“呼日森布達”,是草原牧民日常食用的主食之一。蒙古人不可一日無茶,也不可一日無炒米。有客人到家,好客的蒙古人總會佐著奶茶、奶皮、奶豆腐、黃油,在桌上擺上一碗黃橙橙的炒米。炒米是蒙古民族的傳統美食,有著悠久的歷史。
烤全羊是蒙古民族的餐中之尊。據史料記載,它是成吉思汗最喜愛吃的一道宮廷名菜,也是元朝宮廷御宴“詐馬宴”中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蒙古族這種傳統而古老的風俗,至今還保留著,以前只供蒙古貴族享用,一般牧民根本吃不到的烤全羊。現如今,烤全羊已成為內蒙古草原飲食文化中一枚璀璨絢爛的明珠。
俗稱“酪蛋子”,是蒙古族居民十分喜愛的一種奶食品。奶酪,分生奶酪和熟奶酪致兩種。食奶酪的方法很多,或泡在奶茶中食用,或如吃干糧一樣細嚼慢咽,越嚼越能品嘗出其中的滋味。
駱駝全身都是寶,尤以駝掌最名貴。駝掌即四只大似蒲團的軟蹄。因為它是駱駝軀體中最活躍的組織,故其肉質異常細膩富有彈性,似筋而更柔軟。
駝掌營養豐富,歷來就與熊掌燕窩猴頭所齊名,是中國:四大名菜:之一。古代宮廷御膳用的“北八珍”,駝掌即為其中一珍。 由于駝掌珍貴,均被內地星級賓管訂購,即是被譽為“駝鄉”的額濟納豪華宴會上,也是很少能夠品嘗到的。
當您在額濟納草原,作為尊貴的客人,應邀參加重大的節日活動,禮儀小姐唱著動人的祝酒歌,給你敬獻上銀碗裝滿的美酒時,您不要猶豫更無需自愧酒量的不足,您一定要將這千杯萬盞也不醉人的美酒飲不。因為,這就是草原是最享有盛名的奶酒,這是就是裝潢蒙古民族情深似海的奶酒。釀制奶酒的歷史由來已久,也是蒙古族的拿手技藝。它醇香濃烈,營養豐富,飲之興奮不易醉,可謂酒中之絕品。
藍天白云、一望無盡的草海以及成群的牛羊,再加上驍勇的馬背民族,匯聚成了一幅美麗的自然畫卷,這就是內蒙古自治區。
最佳旅游時間
內蒙古總體上為半干旱半濕潤的溫帶季風氣候,因此夏季是去內蒙古旅游的最佳季節,但全區跨越經度大,東西部氣候存在一定的差異,考慮到此種差異,針對不同的目的地應有選擇不同的時節出游,具體來說:
①東部草原區。草原的春夏秋三季幾乎相連在一起,因此5-9月間氣候溫和,清朗涼爽,十分適合出游。其中一年一度的“那達慕”大會在7-9月舉行。
②東部森林區。金秋時節去阿爾山的大興安嶺林海,層林盡染,色彩斑斕,宛若油畫,美不勝收。當然若是不畏嚴寒也可考慮冬季去一覽林海雪原。
③西部戈壁沙漠區。去西部的沙漠區最好選擇秋季,也就是8-10月,秋天的大漠跌落在一望無際的暗金色迷霧里,偶爾有點點綠洲和神秘的海市蜃樓,展現著沙漠的奇美瑰麗。此外,額濟納的胡楊林也是在金秋時節最有韻味。
建議旅游天數 5天
建議游覽順序
D1.呼和浩特——五塔寺——昭君墓——伊斯蘭風情街;D2.烏蘭察布——格根塔拉草原;D3.五當召——包頭——成吉思汗陵;D4.鄂爾多斯——烏布齊沙漠;D5.烏海——賀蘭山。
注意事項
1.愛畜,如在草原上遇見畜群,汽車與行人要繞道走,不要從畜群中穿過,否則會被認為是對畜主的不尊重。
2.做客,乘汽車到牧民家做客者要看蒙古包附近勒勒車上是否拴著馬,不要貿然駛入,免得馬驚掙斷韁繩跑失。進包要從火爐左側走,坐在蒙古包的西側和北側,東側是主人起居處,盡量不坐。入坐時不擋住北面哈那上掛著的佛像。進包后可席地而坐,不必脫鞋。不要坐在門檻上。
3.敬茶,到牧民家做客,主人首先會給賓客敬上一碗奶茶。賓客要微欠起身用雙手或右手去接,千萬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則會被認為是不懂禮節。主人斟茶時,賓客若不想要茶,請用碗邊輕輕把勺或壺嘴一碰,主人便即刻會明白賓客的用意。
4.敬酒,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傳統方式,是表達草原牧人地客人的敬重和愛戴。通常主人將美酒斟在銀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長長的哈達之上,唱起動人的蒙古族傳統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推讓讓,拉拉扯扯,不喝酒,就會被認為是對主人瞧不起。賓客應隨即接住酒,接酒后用無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爐方向點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會喝酒不必勉強,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純潔的情誼。
5.獻哈達,哈達是蒙古族日常行禮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獻哈達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禮節。獻哈達時,主人張開雙手捧著哈達,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詞或贊詞,渲染敬重的氣氛,同時將哈達的折疊口向著接受哈達的賓客。賓客要站起身面向獻哈達者,集中精力聽祝詞和接受敬酒。接受哈達時,賓客應微向前躬身,讓獻哈達者將哈達掛于賓客頸上。賓客應雙手合掌于胸前,向獻哈達者表示謝意。
6.尊老慈幼,到牧民家做客,見老人要問安,須以“您”相稱。不在老人面前通過,不坐其上位,未經允許不要與老人并排而坐。對小孩不可斥責或打駕。不要當著家人的面數說孩子生理缺陷。
7.其他,到牧民家做客,要帶適當的禮品,如酒、糖、小食品等。對迎面狂吠的牧羊狗僅可喝斥,不可打。解手須至蒙古包南方較遠處,不可到蒙古包東、西側(有羊圈)、北側(氣味會隨風刮入包內)。冬天不要到包北、西側亂踩,因那里的雪是化水食用的。離開主人家須道再見并致謝意。
內蒙古自治區位于中國北部邊疆,擁有奇特的自然風光和悠久的歷史文化,旅游資源十分豐富。
風土人情
氣候環境
內蒙古屬半干濕的中溫帶季風氣候,東部為半濕潤地帶,西部為半干旱地帶。最主要的特點是晝夜溫差較大,一般可達10度左右,所以到這里旅游要多帶衣服。內蒙古的災害性天氣有春旱和冬季暴風雪。
內蒙古從東至西可分作兩大氣候區:草原氣候區,從東端呼倫貝爾草原至陰山河套平原一帶,冬季冰天雪地,歷達半年之久,平均氣溫為攝氏零下28°c左右。夏、春、秋幾乎相連,五月至九月氣候溫和,是旅游草原最佳季節。沙漠氣候區,從陰山以西阿拉善沙漠高原至巴丹吉林沙漠,春日(四月中至五月底)多風暴,夏日酷熱,冬日奇寒,只有秋季(八月中至九月底,約40天)氣候溫和,是涉足沙漠最佳季節。
傳統藝術
【傳統民俗】
那達慕是中國蒙古族人民十分喜愛的一種古老的體育活動形式,更是一種充滿了鮮明民族特色的傳統民俗活動,現今的錫林郭勒盟所舉行的那達慕最具傳統代表性。“那達慕”是蒙古語的譯音,是“娛樂、游戲”的意思,用來表示豐收的喜悅之情。那達慕在每年農歷的六月初四,羊肥馬壯和草綠花紅的日子開始,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傳統盛會。那達慕的歷史已經非常久遠,據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所載,那達慕最早起源于蒙古汗國建立的初期,在公元1206年,當時的成吉思汗被推舉為蒙古大汗,為了檢閱自己的部隊,以及對草場進行維護以及分配,每年七八月間都會將各個部落的首領召集起來,為了表示團結友誼和慶祝豐收,都要舉行那達慕。那達慕在元朝時已經在蒙古草原地區開展得十分廣泛,并逐漸演變成為一個軍事體育項目。此俗每年蒙古族人民都會舉行并且一直沿習至今。
【傳統技藝】
“搏克”是蒙古語,有著結實的意思,被意為摔跤,是蒙古族的“男兒三藝”之一,屬于蒙古族的傳統體育項目。搏克發展至今已有約兩千年的歷史,早在西漢初期便開始流行,元朝時開展最為廣泛,到清代時在草原上已經廣為流傳。搏克的歷史發展和規則大致可分為“最野蠻、野蠻、文明、現代文明”四個演變的階段。搏克運動有著古樸而莊重的比賽形式,都會在激情悠揚的“烏日亞”贊歌聲中開始,比賽的場地沒有特殊要求,一塊平坦的草地或是土質地面就可以了。選手們均身著特制的“卓得戈”,揮舞著壯實的手臂,跳著模仿獅子、鹿、鷹等動物形態的舞步入場。比賽的規則更是簡單明了,沒有時間限制,參賽者也不分體重,只要膝蓋以上任何部位著地即為負。
【傳統舞蹈】
安代舞有著“蒙古族舞蹈活化石”的美譽,是主要流行于內蒙古通遼市四周地區的一種傳統的民間舞蹈。據相關歷史的考證,安代舞最早起源于庫倫旗地區,大約于明末清初時期形成。清朝中期的時候,由于當時草原涌入大量各地闖關東的移民,許多不同地域的文化風俗逐漸融合便形成了庫倫蒙古族文化,進而孕育出有著廣泛群眾性的安代舞。安代舞通常會在節慶或是閑暇的時候進行,由一人領唱眾人相合,成群的人們載歌載舞。安代舞不分男女老少均可以入場歡跳,也沒有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只要根據音樂的節奏與領唱的歌手相應和即可。在安代舞發展的幾百年來,以其濃郁的“民間本色”和“癲狂之舞”的特性而受到蒙古族人民的愛戴,并逐漸發展成為現今內蒙古地區,在蒙古族的宗教儀禮以及“那達慕”盛會上最受歡迎的“狂歡之舞”。
【傳統音樂】
馬頭琴在蒙古族的音樂文化中起著代表作用,不論它的造型和制作材料,還是其音色音質或者音樂表現風格及演奏方法,都體現出蒙古人的性格特點,影射出蒙古族世代的游牧生活。蒙古族馬頭琴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蒙古族形成的時候,馬頭琴就已經存在了,因此可以這樣說,馬頭琴與蒙古族一起從草原和歷史中發展走來,并承載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馬頭琴不僅出現在正式和隆重的場合,也會在傳統民間的婚典儀典以及親友聚會等日常活動中演奏,社會以及民俗傳統基礎十分濃厚。在蒙古族文化中,馬頭琴極受尊崇,是蒙古族文化中極為重要的表現形式,在2006年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統戲曲】
烏力格爾是一種集蒙古說唱藝術之大成的曲藝形式,蒙語意為“說書”,民間稱為“蒙古書”、“蒙古說書”或是“蒙古琴書”,其主要流傳于今內蒙古自治區以及相鄰的黑龍江、吉林和遼寧等蒙古族聚集的地區。烏力格爾主要有兩種表演形式,一種是口頭說唱但沒有樂器伴奏,被稱為“雅巴干烏力格爾”,另外一種便為有樂器伴奏的。在樂器伴奏中使用馬頭琴伴奏的烏力格爾被稱為“潮仁烏力格爾”,而采用四胡伴奏的烏力格爾被稱為“胡仁烏力格爾”。烏力格爾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成吉思汗時代便出現了這種藝術形式,起初表演的題材大多為神話故事,后逐漸豐富。烏力格爾對于廣大的蒙古族人民眾來說,已經不僅是文化生活中的一種方式和手段,更是他們用以學習知識以及培育精神的一種重要的教育手段,因此烏力格爾在蒙古人的心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歷史文化
歷史上大多數時期,內蒙古中西部尤其是河套地區處于南部古中國農業文明和北方匈奴、鮮卑、契丹、女真、突厥以及蒙古游牧民族的交替統治之下。嚴格說來內蒙古東部隸屬于滿洲,當地歷史敘事中更多注重于不同部落間的交替而不是游牧文明與中華農業文明之間的沖突。
周朝時期,內蒙古中西部(河套以及周圍地區)由樓煩、林胡,狄族等游牧民族居住,東部地區居住著東胡族。戰國時期,趙武靈王(340-295)以如今河北省和山西省為據點,對此地區奉行擴張政策。滅狄族中山國(如今河北省)之后, 趙武靈王擊敗林胡以及樓煩二族,設云中郡,與近代意義上的呼和浩特相臨。趙武靈王還修筑長城,綿延至河套地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國第一個中央集權帝國。始皇派蒙田逐匈奴驅出該地區,后并入趙國原有的長城,形成了中國的萬里長城。始皇保留當地兩大郡:九原郡以及云中郡,并遷入三萬戶人以鞏固該地區。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這些舉措被廢。
西漢時期,公元前127年,武帝派衛青大將軍再次北驅匈奴以取得河套地區。之后,武帝繼續實行在河套地區建居住地的政策,以抵御匈奴。同年,武帝在河套地區設立朔方郡、武原郡。如今的內蒙古東部地區在當時由鮮卑控制,后期鮮卑在力量以及影響上都令匈奴黯然失色。
東漢時期(25-220AD),曾降于漢朝的匈奴開始在河套地區定居,并在當地與漢族移民相互來往。西晉時期,匈奴貴族劉淵在該地區建立漢趙帝國,由此開啟了十六國時期,中國北方在漢族政權與其他政權(包括匈奴以及鮮卑)的交替中逐漸衰落。
隋朝(581-618)以及唐朝(618-907)時期,中央集權國家再次建立。當朝皇帝仿效前人所為,征服了河套地區,并遷入人口。不過,唐朝國力衰弱后,這些舉措也再次宣告失敗。河套(以及如今的內蒙古其他地區)當時由契丹族建立的契丹國(遼代)統治,該民族是發源于如今滿洲南部以及內蒙古東部地區的一支游牧民族。契丹之后, 唐古特族建立西夏,西夏控制了如今的內蒙古西部(包括河套西部地區)。契丹后被女真族取代,女真族是今滿洲人的祖先,女真族在滿洲以及中國北部建立了金朝。
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了蒙古部落,建立了蒙古國。公元1227年,唐古特族建立的西夏最終被其征服。1234年,女真金朝被滅。1271年,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建立元朝。忽必烈的夏都元上都(aka Xanadu)臨近當今的多倫淖爾。當時,汪古部和弘吉剌部統治著內蒙古地區。1368年,元朝被漢族領導的明朝驅逐之后,明朝在如今的位置重建萬里長里。重修工程大致沿著當代內蒙古自治區的南部邊界(不過在河北-內蒙邊界顯著偏離)。明朝設三衛,主要是由降服明朝的蒙古首領組成。1450年土木堡事變之后,蒙古人從蒙古北部大量涌至蒙古南部。直至1635年,內蒙古為北元朝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