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日喀則是西藏的交通中心,境內交通網絡四通八達,游客可以通過公路、航空這兩種方式到達。但由于地理和環境因素的限制,當地交通主要以班車和包車為主。
日喀則和平機場位于西藏日喀則地區江當鄉境內,距離日喀則市區43公里。目前開通的航班只有日喀則至成都。另外,可以乘坐飛機到拉薩貢嘎機場,下飛機后乘坐機場大巴到拉薩市區,然后到客運站乘坐開往日喀則的班車,大巴車每人68元、小轎車每人100元,車程5個半小時。
從拉薩到日喀則
(1)有新舊兩條線路。新路:途徑新路中尼公路的地區有曲水,尼木以及大竹卡等,比較好走快捷。舊路:途徑古城江孜,上崗巴拉山口,羊卓雍錯湖等景點,漫長但愜意。
(2)拉薩的八朗學和吉日旅館之間的一段北京路上,每天從早上7點起,有私營小巴開往日喀則,車費38元,車程約7小時。
(3)拉薩汽車站也有開往日喀則的班車,大巴車每人68元、小轎車每人100元,車程5個半小時。
包車是大多數旅客首選的交通方式,參考價格為:普通型進口越野車3.00~3.50元/每公里;豪華型進口越野車3.50~4.50元/每公里;可供20人乘坐的微型汽車5.50~6.50元/每公里;可供40人乘坐的長途汽 日喀則車7.00~8.00元/每公里。
在日喀則旅游,也可以嘗試搭便車前往目的地,不過能否成功就要看你的運氣啦。
1、聶拉木——樟木;搭便車。有不少前往邊境的旅客巴士經過,一般在早上十點前開出。
2、樟木——友誼橋搭便車。路程八公里,約15元。步行約兩個半小時。
日喀則當地交通
步行為主,出租車為輔
日喀則地區不大,可選擇步行。三輪車每人2—3元,的士價格是10元。
日喀則的餐飲與西藏其他地方相同,各種檔次的餐館不少,無論是高檔的還是簡陋的裝潢設計大都注意體現民族特色。
來到日喀則一定要嘗嘗當地的酸奶,很濃稠,純天然沒有添加劑,拌上糖后酸甜可口,非常香醇。
“朋必”幾乎成了一種日喀則小吃的象征。做朋必的豆汁是從做粉絲的汁液中提練出來的。做粉絲時,先把豆子碾成沫,沉淀后把最低層的用來做粉絲,而中間較綢的一層汁液是做朋必的原料。
這道菜是以蕨麻豬為原料,外裹泥巴暗火中炮制而成的。特點是皮脆肉嫩,味道特別鮮美。蕨麻豬為甘南草原特產,因當地人所飼養的豬常在草原覓食蕨麻而得名。
風干牛羊肉是非常有特色的一種西藏食品,肉質松脆,口味獨特。每年年底,當氣溫在零度以下時,藏族人會將牛羊肉割成小條,掛在陰涼處使其自然風干,等到來年二、三月份便可食用。再來一碗酥油茶,口齒間充滿了藏族冬天的味道,快哉!
美食聚集地
解放北路/珠穆朗瑪路
這里匯聚了很多當地特色的餐廳,無論是高檔的餐廳,還是簡陋的飯館,其裝潢設計大都體現了西藏的民族特色,比如:“狗蹄”木桌、鐵皮火爐、“八瑞”瓷碗、藏式蒲團、吉祥圖與壁畫等。
在日喀則購物,和在西藏其他各地區差不多,以法器、飾物、念經輪等民族手工藝品為主。
藏刀是西藏久負盛名的傳統工藝品,可用來防身,又可作為食肉的餐具,還是一種特殊的裝飾品。一般來說,男式藏刀都比較粗獷、鋒利,女式藏刀則較秀氣。藏刀根據做工精細程度和所用材料不同,價格也相差較大,便宜的幾元、幾十元,貴的甚至要上千元。
西藏地毯以江孜地毯最負盛名。江孜地毯也叫江孜卡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它以棉紗作經線,以毛線作緯線,紡織精密,經久耐用,顏色鮮艷奪目,不易褪色。地毯上的圖案富有民族傳統,有二龍戲珠、花草鳥獸、山水古畫等花樣。
購物天堂
日喀則集市
日喀則的集市位于日喀則市的北部,售賣各種日用品,是當地藏民最常去的購物點,無論是否喜歡購物,這條集市還是值得去轉一轉的。
扎西吉彩
扎西吉彩以金銀器加工聞名,是西藏著名的手工藝之鄉。在這里不僅可以買到各式腰刀、手鐲、項鏈等,還能親眼目睹一塊粗糙的金屬是如何在能工巧匠們手中,通過那世代相傳的熔煉,敲打成精美、華貴的工藝品。
日喀則以珠穆朗瑪峰為首的冰峰雪山,風景秀麗的原始森林帶,交相輝映的神山、圣湖、草原,充滿神秘、傳奇色彩的名寺古剎,獨具特色的后藏人文風習,交織成這個“最好的莊園”。
最佳旅游時間
夏秋季節適宜游覽。日喀則日光充足,氣候溫和,一年四季都適合出游。只不過冬天比夏天少了一份綠色和生機。
建議旅游天數 3天
建議游覽順序
D1.扎什倫布寺——班禪新宮;D2.夏魯寺;D3.薩迦寺。
注意事項
1、手機在拉薩、拉孜、日喀則都有信號,定日縣個別地方也有信號,其他地方就不一定了。此外,絨布寺和珠峰大本營都沒有電,去之前最好帶好手機和數碼設備的備用電池。
2、大多數賓館的熱水供應都有時間限制,并且由于各種原因還經常誤時,游客洗澡可得抓緊時間。
3、在日喀則市內,隨處可以看到四川餐館,費用不貴,十幾二十元即可吃飽。在那里人們不大吃藏式風味的東西,而真正要吃藏味的,一般在較偏遠的藏民聚居區。
日喀則,西藏第二大城市,距拉薩約300公里,藏語將其稱為“昔喀孜”,又稱“昔卡桑珠孜”,意為“土質最好的莊園”。
風土人情
環境
日喀則這座昔日的后藏首府海拔高達3800米,是目前西藏的第二大城市,是當年后藏的政教中心,也是歷代班禪的駐錫之地。美麗旖旎的自然風光,獨具特色的后藏生活,這里被譽為“最如意美好的莊園”。
日喀則地區處于河谷地帶。最冷月份平均氣溫為2~12℃,最曖月份的平均氣溫為10~18℃,年平均氣溫為6.3℃,可算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降水量集中在七、八月份,而且多夜雨,干濕季節明顯。
文學
在藏族文學史上,民間故事和傳說源遠流長,用以活躍生活,教誡后人。米拉日巴的《十萬道歌》、薩迦班智達的《薩迦格言》產生了深遠影響。布頓大師的《佛教史大寶藏論》、覺囊·多羅那它的《印度佛教史》、索南堅贊的《西藏王統記》等是藏族史學上的代表性著作。桑吉堅贊的《瑪爾巴傳》、《米拉日巴傳》、《日迥巴傳》是著名的傳記文學作品。
歷史文化
日喀則是歷代班禪額爾德尼的駐錫地,享有盛名的扎什倫布寺、薩迦寺、白居寺、夏魯寺等眾多寺廟,構成了眾多教派濃郁的宗教文化。
日喀則市有600余年的歷史,是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該城所在之地的名稱最早叫“年麥”,意為“年楚河的下游平原”。
十四世紀初,大司徒絳曲堅贊戰勝薩迦王朝建立了帕竹王朝,得到元、明皇室庇護,設立十三個大宗,最后一個“宗”(相當于縣)叫“溪卡桑珠孜”,意為“如愿以償”,簡稱“溪卡孜”,也即該市保留至今的藏語發音,表示大司徒統制全藏的雄心已如愿以償了。
以后,又在日喀則古城北側的山上修建日喀則宗,并在宗政府周圍逐漸蓋起了一些房屋,開始了最初的日喀則城鎮建設。
1447年,宗喀巴的弟子根敦珠巴,即一世達賴喇嘛主持修建了扎什倫布寺。在帕竹王朝建立以后約三百年,噶瑪噶舉派的辛霞次旦多吉用武力統一了后藏的六個宗,取代了帕竹政權,建立了藏巴地方政權.他將溪卡桑珠孜改名為“頗章桑珠孜”,并對日喀則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在噶瑪王朝統治西藏的二十四年間,日喀則成了當時的政治、經濟中心,被譽為首城。
歷史上,日喀則之所以發展成為后藏的政教中心,還有一小因素,據說蓮花生大師曾在此地修行講經。這位高僧曾預言雪域的中心在拉薩,其次在日喀則。
以后,虔誠的宗教徒便在此設“宗”。從而發展成為后藏的“首城”。十四世紀中葉,宗喀巴在西藏創立黃教,收徒傳教,其中的兩個徒弟,他們的轉世就是后來統治西藏的達賴和班禪。
自五世達藕以后,西藏加強政教合一,達賴和班撣這兩個前后藏的宗教首領,在政治、經濟上也對所轄地區實行統治。這樣逐步形成了前后藏勢力范圍的劃分。
后來在英帝國主義的挑唆下,班禪與達賴失和,更是形成各據一方的局面。于是,日喀則地區成為班撣的管轄區和統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