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塘沽位于我國京津城市和環(huán)渤海城市帶的交匯點,地處天津濱海新區(qū)的中心地帶。全區(qū)總面積85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5萬。塘沽地處中國北方黃金海岸的中部,毗鄰首都北京,是華北、西北廣大地區(qū)的出海口。此外,京山鐵路橫貫全區(qū),公路網(wǎng)絡(luò)四通八達,京津塘高速、津濱高速、丹拉高速、津塘公路大大便捷了塘沽與京津及三北地區(qū)的交通。
塘沽成陸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北宋末期南岸屬宋河北路清池縣,北岸屬遼南京道武清縣。元朝北岸屬寶坻縣,南岸屬河間府靜海縣。明永樂二年南岸屬河間府靜海縣,北岸依元制。清雍正九年海河以北屬寧河縣,以南屬天津縣。1922年設(shè)里公所,1930年設(shè)分公所,建國前夕設(shè)塘大市,1949年改塘大區(qū),1952年更名塘沽區(qū)至今。
塘沽地處華北平原東北部,地跨海河兩岸,歷史上有“京津海上門戶”之稱。地勢低平,海岸線呈弓形,長64.2千米,灘涂約116平方千米。年均降水量637毫米,年均溫12℃。海河、永定新河、潮白新河、薊運河、獨流減河由此入海。境內(nèi)南部多鹽田,中北部多鹽堿荒地。京山鐵路穿境而過,津塘公路、京津塘高速公路橫貫區(qū)境。市級經(jīng)濟技術(shù)開發(fā)區(qū)和國內(nèi)最早成立的保稅區(qū)—天津港保稅區(qū)均位于境內(nèi)。
塘沽得益于天津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匯集了八方美食。尤其是當?shù)匦〕?既有獨特的色、香、味,又物美價廉,種類不下百余種。
正宗的貼餑餑熬小魚不是分開做,而叫“一鍋熟”,就是貼餑餑和熬小魚同時在一鍋里做熟上桌其味道與山珍海味媲美。制做貼餑餑熬小魚,魚要選擇個頭小的,最好是活的白鱗小鯽魚,肉嫩刺軟棒子面是當年的新鮮糧食。
北塘豆腐腦兒是具有六十多年歷史的一種風味小吃。其主要特點是用海鮮制鹵,隨著季節(jié)的變遷,魚、蝦、蟹等海貨上市的不同,鹵里的海味也因時各異。街邊小店即可買到。
叉子火燒是塘沽傳統(tǒng)名點,有八十年左右的歷史。叉子火燒先用上等面粉和食油制成劑,搟成方形,然后放在鐺子上初烤,待出嘎渣后再用叉子叉起來放在爐子里烤制。由于燒餅不直接接觸燒器,因此受熱均勻,色澤金黃,層次可達十幾層,吃起來香酥可口。
天津人尤其是塘沽人特別愛吃螞蚱。每到秋季前后,螞蚱產(chǎn)子之前,肉肥味美。將螞蚱用熱水焯過,晾干后用鍋炒熟,加少量蔥花,淋上醬汁即可作菜。特點是口味鮮咸,蔥花味濃。
塘沽版畫是以工業(yè)版畫起家的,由于塘沽區(qū)所在地理位置是沿海地區(qū),遼闊的大海,豐富的海產(chǎn)品,輝煌的造船業(yè)等等,是他們?nèi)≈槐M用之不絕的創(chuàng)作源泉。其作品具有較高的藝術(shù)水準,富于裝飾性和欣賞性。
蜜麻花又稱糖耳朵,因為它成形后形狀似人的耳朵而得名,宜在秋、冬、春季食。因為夏季炎熱,糖稀容易脫落,不易吃。蜜麻花色澤棕黃油亮,質(zhì)地綿潤松軟,甜蜜可口。
老北塘家食白蝦醬、麻線蝦醬、對蝦頭醬、蔥辣脆蝦皮、蝦油及各種蝦油小菜,是選用渤海之濱老北塘海口原始流域的特色蝦精制而成的。口味天然純正,味鮮香美,可增進食欲,堪稱“北塘海味一絕”。
購物天堂
解放路
解放路商業(yè)街為濱海地區(qū)惟一的商業(yè)步行街,內(nèi)有金元寶、新百廣場、天百弘基、芙蓉、盛和等20多家大型商廈、以及貽成時代精街等60多家小型商廈。
大海、漁村、海鮮、外灘、港口、炮臺、洋貨……這里是美麗的塘沽,這里是魅力的塘沽。
最佳旅游時間
夏秋季節(jié)最佳,塘沽屬于暖溫帶季風型大陸氣候,夏天可以洗海澡,秋天適合吃海鮮。
建議旅游天數(shù) 2天
建議游覽順序
D1.世紀鐘廣場、意式風情街、西開教堂、瓷房子、天津之眼;D2.洋貨市場、大沽口炮臺、塘沽航母主題公園、海濱浴場。
注意事項
1.衣物.春秋來天津旅行可穿輕便服裝,羊毛衫,套裝,風衣等最為適宜。夏季較炎熱,單衣即可。天津的冬季寒冷、干燥,為備室外御寒之用,棉衣、皮衣和羽絨服等衣物最好隨身攜帶。
2.春夏兩季和夏秋之交,天津雨水較多,隨身攜帶雨具。
3.私車.個別私車不顧車況存在隱患,強行運營,使行車存在不安全隱患,所以在乘車前要注意車況;私車的價格一般都是事先講好,所以使用之前應(yīng)進行咨詢,然后在與司機講價,以免遇到個別騙人車。
風土人情
地理環(huán)境
塘沽區(qū)位于天津市東部,是天津濱海新區(qū)的中心區(qū),地理坐標為北緯38°44′-39°13′,東經(jīng)117°30′-117°46′。區(qū)境東瀕渤海,西鄰東麗、津南二區(qū),南接大港區(qū),北抵漢沽區(qū)與寧河縣,區(qū)域面積790.2平方公里。
區(qū)境南北長50公里,東西寬25公里,擁有92.16公里長海岸線。地處中國北方黃金海岸的中部,毗鄰首都北京,是華北、西北廣大地區(qū)的出海口。潮白河、永定新河、薊運河、獨流堿河及海河,都從塘沽境內(nèi)注入渤海。
天氣氣候
塘沽地勢低洼平坦,是天津市平均海拔最低的地方。它屬于暖溫帶季風型大陸氣候,四季變化明顯。年平均氣溫12.6℃,其中7月份平均氣溫最高,為26.5℃;1月份平均氣溫最低,為-3.3℃。年極端最高氣溫為40.9℃,出現(xiàn)在1999年7月24日;年極端最低氣溫為-15.4℃,出現(xiàn)在1986年1月4日。年≥0℃的積溫為4427-5117℃·日,月平均氣溫日較差為5.1-10.9℃。
塘沽年平均降水量為566毫米,年降水量≥0.1mm的日數(shù)為63.4天。年日照時數(shù)為2731.9小時。平均初霜日是11月10日,終霜日是3月18日,無霜期236天。
歷史文化
塘沽成陸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宋慶歷八年(公元1048年),黃河曾3次改道北移,在天津附近入海。黃河"一石水而六斗泥",具有驚人的造陸能力,"濁水所經(jīng),即為平陸"。至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塘沽陸地逐步形成。反映海岸線幾次東移的貝殼堤,就是塘沽地域成陸的佐證。塘沽成陸后,漸漸地有人來此以煮鹽、捕魚為業(yè),逐步形成村落。元朝開海上漕運,元政府駐軍屯防漕運,人丁日繁。
明成祖朱棣定都大都(今北京市)以后,向這里移民形成高潮,大沽、北塘成為較大村鎮(zhèn)。清末,大沽設(shè)協(xié)臺衙門,塘沽設(shè)同知衙門。解放前,塘沽從未獨立建置,海河兩岸分屬不同行政區(qū)域。至解放前夕,海河南岸錄屬天津縣,海河北岸錄屬寧河縣。解放后,兩岸合并,設(shè)天津市塘沽區(qū)(塘沽、大沽),1952年2月改稱塘沽區(qū)。
塘沽扼海河咽喉,戰(zhàn)略地位重要,素有"京畿門戶"之稱。宋代,以海河(當時稱白河)為界,河的南部屬宋,河的北部屬金、遼,南北對峙,戰(zhàn)火不斷。元朝,塘沽成為南糧北運的水上交通要道。明代,是屯兵防倭的重地。清代,在中國人民同帝國主義列強斗爭中,塘沽是中國北方的主戰(zhàn)場。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塘沽人民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lǐng)導下,同日本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為新中國的誕生作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