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遵義新舟機場是我國西南地區重要的大型軍用機場,后改為戰備機場,目前跑道,塔臺等設施依然維護完全。遵義機場建成后的運營以遵義機場有限責任公司為主體,目前由于遵義新舟機場的跑道和一批輔助設施是現成的,而且該機場的跑道能夠降大型客機。因此遵義新舟機場的改建工程主要集中在候機廳,附屬設施等方面。
遵義是黔北重鎮,也是全省的交通樞紐,川黔鐵路縱貫全境,交通十分便利。從北京、上海、杭州、廣州、北海、昆明等城市開往成都和重慶方向的列車,都會在遵義停靠。其他地方的游客也可以先到貴陽,從貴陽轉車到遵義,票價在15元左右。遵義火車站位于市區北面的北京路盡頭,到市中心大約10多分鐘。
遵義的3個主要長途車站看起來分工比較混亂,讓初到這里的人很難理清頭緒。你在客運總站下車后,可以先向大廳的值班人員詢問。這里也會及時張貼關于各站點發車方向的說明。
遵義當地交通
公交
遵義市區里的公交車不多,而且無論是大巴還是中巴,一律1元。
美食推薦 遵義豆花面 遵義羊肉粉 折耳根炒臘肉 烏江魚 南白黃糕粑
豆花面做成薄而透的寬面條,下鍋后煮熟不軟不硬,以豆漿為湯,上蓋嫩豆花。另加辣椒水一碟,辣椒水有講究,有素、葷兩種,素椒配有五種保密的佐料,葷椒還配有瘦肉丁、雞肉丁、花生米、豆腐皮、金鉤等,其味鮮美,將豆花與面挑入辣椒碟中吃。
遵義羊肉粉用鮮羊肉熬湯,澆米粉,放羊肉片、調料而食。清香味鮮,滾燙辣香,湯清不濁。尤其在冬季,吃一碗滾燙的羊肉粉,渾身暖和。
折耳根就是中藥里的魚腥草,有一股特別的魚腥味道。折耳根炒臘肉,即將當地自家腌制的老臘肉,與折耳根和辣椒段等同炒。這道菜中,折耳根的腥味與臘肉、辣椒的香氣形成了奇特的混合,臘味醇和,菜味清香。
制法類似于時下流行的水煮魚。將各色調料配齊入鍋調制成湯汁,放入鮮魚塊和豆腐燒制,香鮮辣燙,色味俱佳。另有當地特色泡菜、時令青蔬等作為配菜。
黃糕粑的原料為上好的大米、糯米和黃豆。蒸熟后的粑表面黃亮油潤,糯米粒晶瑩閃亮,吃進口中糯而不沾,香甜可口,有冷食或蒸、炸、烤、煎等吃法。
遵義還是全國主要辣椒產區之一,綏陽朝天椒為全國七大名椒之一,其椒尖簇簇向上,朝天而長,故而得名。朝天椒采摘曬干,色澤紅亮、紅潤透明殷殷可愛,早在50年代就遠銷東南亞各國,近來又出口日本、美國等國。
茅臺酒迄今已有270多年的歷史,它是用高梁和小麥作原料,再加上當地的優質礦泉水,運用傳統獨特的工藝釀制而成,經過8次下曲、7次蒸餾、9次發酵,并經過長期窖藏而成,整套工藝長達8個月之久,一般要窖藏5年后才能成為出廠的成品。
與廣西、廣東、海南等地生產的“大葉苦丁茶”不同,產于余慶的小葉苦丁茶,系采摘木樨科粗壯女貞的幼嫩芽葉加工而成,是不含咖啡堿的代用茶飲品。這種小葉苦丁茶生長在貴州境內烏江河流域,良好的氣候條件,無任何污染的生長環境,使得余慶縣生產的小葉苦丁茶品質優良、甘冽去火。
原材料十分豐富,在市境內綿延數千里生長,植物類有竹蓀、冬筍、綿竹筍、水竹筍、箐竹筍等數十個品種,竹禽珍品有竹雞、竹鼴、竹猴三兒、竹燕窩等等,再加上人工二次加工的鮮品和干貨,就有數百種之多。去赤水旅游,一定要帶上一兩種回家。
轉折之城、會議之都、茅酒之鄉,紅色的革命文化閃耀在青山綠水之中,對慢生活和美食的追求也深入了人們的骨髓。
最佳旅游時間
5—10月,溫度適宜,春冬兩季比較冷。
建議旅游天數 1天
建議游覽順序
紅軍山——遵義會議舊址——湘江河——紅軍街
注意事項
1遵義地區是仡佬族、苗族、彝族等少數民族的聚居地,游覽時,需要注意尊重當地居民地民族信仰和生活習慣。
2此外,遵義地生態環境保護較好,包括桫欏等許多珍稀瀕危動植物都屬于國家重點保護對象,請珍惜愛護。而私自砍伐、挖掘、移植桫欏都是違反法律的行為,所以在山間游覽時請不要輕易砍伐、挖掘桫欏,以免給您的旅途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3在懷陽溶洞“國際洞穴探險基地”探險一定要認真檢查安全保護裝備,聽從指導人員的安排、建議,注意人身安全。
4遵義有許多風景奇異的深山老林、人跡罕見的巖洞、水洞、荒野的古堡,旅游者去這些地方探奇,要注意安全,此外也應注意疾病預防,應戴上口罩和防塵設備,必要時還要攜帶給氧設備。
遵義市位于貴州省北部,北依大婁山,南臨烏江,古為梁州之城,是由黔入川的咽喉,黔北重鎮。
風土人情
環境氣候
遵義市受季風影響特別顯著。冬春季節多受北半球移來的寒潮或冷空氣影響,冬季風一般多為東北風或偏東風。遵義受偏東北季風影響時,云層濃密低厚,一到夜間云頂輻射冷卻,常常產生夜雨。如果這時再遇上偏南氣流北上在川黔間與偏北氣流匯合,往往在3300米高空形成一長江切變線,或在近地層形成一云貴準靜止鋒,陰雨綿綿的天氣就更長。4月中旬西南季風北上,陰云密布天氣減少,晴間多云日數增多,溫度顯著上升。由于遵義所處緯度低,日光照射強烈,連晴三天溫度就可能升至30℃以上。1957年4月曾出現37.6℃高溫。
藝術
遵義是國內首批歷史化名城,是中國革命歷史的轉折之城。在這片土地上,紅軍書寫了遵義會議、四渡赤水、婁山關大捷等長征史上光輝的篇章,在中國紅色記憶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依托豐富的長征文化資源,遵義市大力發展紅色旅游,目前已初步形成以“遵義會議”為龍頭,以婁山關、四渡赤水渡口等歷史遺址為支撐,以重走長征路、長征文化、愛國主義教育為延生的多樣化產品體系。
歷史文化
遵義歷史悠久。春秋時期,遵義屬巴蜀等邦鄰地;戰國時為夜郎屬國;秦漢時置郡。唐貞觀十三年(639)置播州, 曾稱“羅蒙”,宋更名播川縣。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更名為遵義軍民府,隸四川布政司。遵義一名即始于此。清雍正五年(1727),遵義及其屬縣劃入貴州,改置遵義府。
到了民國中期,遵義設專員公署,解放后改為遵義地區行政公署。1997年6月,國務院批準撤銷遵義地區,設立地級遵義市。
20世紀50年代以前,遵義還僅為面積2平方公里,人口不足5萬的小城鎮。經過短短五十年的發展,遵義已一躍成為貴州的第二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