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大佛
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渣滓洞在重慶市歌樂山麓,距白公館2.5公里,渣滓洞[2]原是重慶郊外的是一個小煤窯,是程爾昌于1920年開辦的小煤窯,因渣多煤少而得名。渣滓洞三面是山,一面是溝,位置較隱蔽。1939年,國民黨軍統特務派逼死礦主,霸占煤窯,在此設立了監獄。
1943年白公館被改為中美合作所第三招待所后,所關押政治犯必須外遷。軍統總務處長沈醉親自開著一輛吉普車到處察看,最終選中了渣滓洞作為關押原白公館看守所內犯人的新址。
1946年7月,息烽監獄、望龍門看守所撤銷,息烽、望龍門、渣滓洞監獄兼看守所合為渣滓洞監獄兼看守所,并將原息烽、望龍門監獄兼看守所的全體在押人員撤并渣滓洞監獄兼看守所。
在沙坪壩新橋乘坐上歌樂山鎮汽車即到或乘車至烈士墓,在乘中巴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