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路
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大慈寺位于成都市東風路。創建于唐,玄宗賜額“敕建大圣慈寺”,歷經興廢,多次毀于兵火。現存諸殿為清順治至同治年間陸續重建。唐、宋之際,寺以壁畫著稱,蘇軾譽為“精妙冠世”。寺宇宏麗,院庭深廣,為成都著名古寺?,F為成都市博物館。
大慈寺寶剎歷史
唐武德元年(618年),三藏法師玄奘從長安到成都,隨寶暹、道基、志振等法師學習佛教經論。武德五年(622年)春,玄奘在成都大慈寺律院受戒并坐夏學律。玄奘在成都四五年間,究通諸部,常在大慈、空慧等寺講經,為蜀人所景仰。玄奘不以此為滿足,乃泛舟三峽,取道荊州至長安,實現他赴西天取經之壯舉。
明宣德十年(1435年),大慈寺毀于火災,明末復毀。清順治間重修,知府冀應熊為書“大慈寺”匾額。同治六年(1867年)再次重修,中軸線上建筑為山門殿、彌勒殿、觀音殿、大雄寶殿、說法堂及藏經樓、接引殿(1958年辟東風路拆除),兩旁建筑為客堂、齋堂、禪堂、戒堂等,共占地四十余畝,山門殿上方,刻有四川按察使黃云鵠榜書“古大圣慈寺”石匾;各殿堂石柱上,刻有清代名士顧復初等撰書的楹聯。1981年,公布大慈寺為成都市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改建大慈寺為成都市博物館。2003年底,經成都市人民政府批準,成立大慈寺恢復開放籌備小組。2004年4月8日,大慈寺正式對外開放。2005年6月25日,大恩大和尚榮膺成都大慈寺中興第一代方丈。
大慈寺文化價值
現在山門上的“古大圣慈寺”五字,落款日期為光緒六年(1880年)臘月初八,距今已一百二十多年,這說明該匾并非民間傳說的唐玄宗或唐熹宗所書的御匾。古匾高約70厘米,長約3米,為紅石雕刻而成。年款為“光緒六年佛成道日”(即農歷臘月初八),落款為“楚蘄黃云鵠書”。其兩旁各有一小石匾,分別刻有“真解脫門”、“大光明路”字樣。
黃云鵠(1819-1998)為清代著名書畫家,字祥人,號蕓谷,是湖北蘄春人,清咸豐三年進士,歷任兵部郎中、成都知府、建昌兵備道按察使等職,回鄉后主講江漢書院。桂湖碑林的龍藏寺碑宮、雅安蒙山永興寺、白馬寺噴珠泉都曾留下過他的書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