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大佛
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永陵博物館坐落于成都市羊市街西延線三洞橋,是五代十國時期前蜀國開國皇帝王建的陵墓,俗稱王建墓,也是我國目前所知的唯一建筑于地面之上和第一個經過正式發掘的帝王陵墓。是五代時前蜀皇帝王建的陵墓,史書上稱“永陵”。1961年國務院正式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永陵博物館(王建墓)是國家專題性博物館,園林環境優雅、鳥語花香。陵墓墓室、文物展覽每日對中外游人開放。博物館內設有茶園,是成都最負盛名的品茶勝地。還特設有蜀宮器樂演奏表演,以滿足中外游人的需要。
永陵博物館歷史
永陵博物館(王建墓)是中國五代十國時期(907─967年)前蜀國開國皇帝王建(847─918年)的陵墓,坐落于成都市中區繁華大街撫琴東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國務院正式公布。王建本是河南舞陽縣人,早年為唐朝將領,唐末戰亂時隨唐僖宗逃亡到四川,后任利州(今廣元市)刺吏。公元907年唐朝滅亡,王建遂占據成都稱帝,國號大蜀,歷史上稱前蜀。王建墓冢封土為圓形,高15米,直徑80余米。當地老百姓一直誤傳是諸葛亮的撫琴臺,并因此而成為當地的地名,直到1942年發掘時才確知是王建的陵墓。
永陵博物館特色
永陵墓內有14道雙重石券砌成,分前、中、后三室,全長23.6 米。中室放置王建棺槨,棺床東、南、西三面刻有圖案,圖案中的十二力士雕像,他們抬扶著棺座,造型奇特,無一雷同。棺座東、南、西三面的24個舞伎浮雕以不同姿態,翩翩起舞,是少見的唐代藝術珍品。
在棺床東西雕刻著由10種打擊樂器組成的鼓樂隊;在西面雕刻著由10種吹奏樂器組成的管樂隊;南面雕刻的是兩個樂隊領隊人,彈弄著琵琶和柏板。整個石刻樂隊,場面壯觀,是研究唐文化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后室放置御床,正面有雙龍戲珠浮雕,左右是獅獸浮雕。床上則是王建的坐像,神態肅穆。整個建筑氣魄雄偉,裝飾華麗精美。
永陵博物館文化內涵
永陵博物館包括了永陵周圍的系列文物。近年在陵墓附近還發現了高大的石刻文臣像,其高度與唐高宗武則天合葬的乾陵石像不相上下。可知原來永陵前面也是有石人石獸等石雕的。值得注意的是永陵封土之下,有整條石所砌成的基礎,對于封土的保護起很大作用。此種形制,在秦、漢、唐、宋諸陵中尚不多見,而[明清]帝陵則已發展成為高大的寶城了。
王陵地宮
王建墓的地宮與北方諸陵也有不同之點,它并未深埋地下,而是從地面淺處建筑,埋在封土之內。地宮由十四道雙重石券構成,分為前、中、后三室,全長二十三點四米。三室之間均以木門相隔。前室相當于墓道,是進入墓室的前奏。第二道石券上還殘存了珍貴的彩畫。彩畫的內容為“串枝蓮”的圖案,是中國古代建筑彩畫中普遍使用的。朱漆門上的鎏金獸面銜環鋪首和金釘,都是墓內的原物。
中室
中室是地宮的主體,規模也較大。正中是一個用青白大理石砌的須彌座,稱作“棺床”,床上放置王建的棺槨。棺床腰部的東西南三面均有精美的伎樂舞蹈雕刻。正面4幅,兩側各10幅,共計24幅。
石雕伎樂舞蹈像
這一成組的樂舞石刻,是隋唐]宮廷坐部伎歌舞樂隊的縮影。唐代教坊舞蹈可分為兩大類。一類為健舞,舞姿雄壯矯捷,諸如劍器舞、渾脫舞、胡旋舞等;一類為軟舞,舞姿輕盈柔曼,諸如霓裳羽衣舞、綠腰舞、春鶯囀等。石刻第12、13的舞者,長袖輕拂,舉足踏節,即是軟舞的一個鏡頭。
棺床
在棺床的四周腳下,尚有十二個半身武士俑,均為立體圓雕胸像,好象從地內涌出一般。頭戴盔帽,面靠棺床,作以手扶抬床之狀。他們正在以全身之力集注于手腕之上,把整個棺床牢牢地抬起。其雕工之精巧,表情之真切,確屬難得佳作。后室為安置王建石雕肖像之所,內設“御床”,置王建石像于其上。像為正坐姿態,高96cm,頭戴折口巾,身穿袍服,腰系玉帶。袍袖狹小而長,雙手合入于袖內。石像的面部深目濃眉,隆準高顴,神態莊重安詳,與歷史文獻上所描述的王建形象基本相似。
永陵博物館現狀
為更好地保護、宣傳永陵這一歷史遺存,2008年市委、市政府下大力氣對永陵周邊環境進行打造,為永陵博物館的后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平臺。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市文化局啟動了永陵博物館新陳列館建設項目的各項工作,擬在原址重建一個集陳列、研究、辦公功能為一體的綜合館,并與永陵公園景觀相協調,以便更好地展示成都在唐五代時期“揚一益二”的繁榮景象,打造出城市新的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