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大佛
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安瀾橋是我國著名的五大古橋之一,建立在岷江上,全長320米。最早稱繩橋或竹藤橋,這與它修建的材料有關。到了宋代,改稱 "評事橋",明朝末年毀于戰火。
最早稱繩橋或竹藤橋,這與它修建的材料有關。到了宋代,改稱"評事橋",明朝末年毀于戰火。古代又名“珠浦橋”、“許事橋”,明代末被毀,清嘉慶八年(1803),何先德夫婦倡議修建竹索橋,以木板為橋面,旁設扶欄,兩岸行人可安渡狂瀾,故更名"安瀾橋";民間為紀念何氏夫婦,又稱之為"夫妻橋"。它是勾通內、外江兩岸的交通要道。
索橋是我國古代人民為征服高山峽谷,急流險灘,利用本地竹木資源創建的懸空過渡橋梁形式之一,是世界索橋建筑的典范。
安瀾索橋
安瀾索橋用粗如碗口的竹纜橫飛江面,上鋪木板為橋面,兩旁以竹索為欄,全長約500米。現在的橋,下移100多米,將竹改為鋼,承托纜索的木樁橋墩改為混凝土樁。坐落于都江堰首魚嘴上,被譽為中國古代五大橋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觀。
解放以后,人民政府多次撥款修建索橋,改木樁為混凝土支架,換竹索為鋼纜,使索橋比過去更堅實、美觀、平穩、安全。一九七四年,修建都江堰渠首樞紐工程時,將索橋下移了一百余米。新建的安瀾橋,橋頭堡巍峨雄壯,沿堡側上樓,可以俯瞰索橋及都江堰風光。橋中有涼亭,可以小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