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大佛
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四川省博物館創建于1941年3月,1952年由“川西博物館”更名為“四川博物館”。是收藏和展出四川省文物的重要場所。現有館藏文物30萬件,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巴蜀青銅器、張大千繪畫作品、四川漢代畫像磚和陶塑等。
素享“天府”盛譽的四川省,擁有秀麗的山川和遼闊的沃土,遍布各地的名勝古跡和豐富多彩的出土文物,反映著四川歷史的發展進程,它是我國文化寶庫的組成部分。
四川省博物館便是收藏和展出四川省文物的重要場所之一。
四川省博物館的藏品是經過幾代考古人的辛勤工作積累而成的。1941年,原館長馮漢驥教授主持發掘前蜀永陵,開啟了四川省博物館文物收藏的先河。現有館藏文物30萬件,位居全國前列、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巴蜀青銅器、張大千繪畫作品、四川漢代畫像磚和陶塑、書畫、佛教造像、少數民族文物民俗文物、近現代革命文物皆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四川博物院新館(以下簡稱川博新館)位于成都市青華路與浣花南路十字路口西南側,北鄰青華路,南面為規劃的圖書館,東鄰浣花南路,西側是規劃的白鷺洲公園,川博新館正好處在青羊宮到杜甫草堂之間,屬浣花溪歷史文化風景保護區。
四川省博物館陳列
目前四川省博物館館藏文物達26萬余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399余件,將輪流在館內展出。新館首次布展文物達3000余件。展示中心共計15個陳列館,除去4個臨時展館(用于與兄弟博物館的交流性短期展出),其余均為主題性陳列館。
第一層——蜀風漢韻館
第一層共計5個陳列館,除去3個臨時展館,其中一個是四川漢代陶石藝術館,《蜀風漢韻——四川漢代陶石藝術展》占據了兩個館,分為粗獷古樸、氣勢撼人的石刻藝術,多姿多彩、神韻俱佳的陶塑藝術,以形傳神、風情盡現的畫像磚藝術三部分,共展出文物200余件。
第二層
從博物館位于青華路的正大門拾階而上,正好進入展示中心的第二層,展出青銅館、大風堂、書畫精品、瓷器館等文物。
巴蜀青銅館:分竹瓦煙云、馬家王氣、百花流芳、涪陵遺韻、羊子余暉五個部分,共展出自西周至戰國文物共271件(套)。
大風堂:“大風堂”為張大千作品的專門陳列館。省博物館是國內藏有張大千作品最多的博物館,展廳分為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寫意畫和大千用印三部分,共展出文物90余件。
中國書畫精品館:展示省博物館所藏歷代書畫精品,分為唐宋元、明、清、近現代四個部分,共計113件(套)文物,包括宋徽宗的《臘梅雙禽圖》、劉松年的《秋山行旅圖》、唐寅的《虛閣晚涼圖》、石濤的巨幅山水等。
第三層
第三層的樓梯從南面進入。展出藏佛之光、萬佛寺石刻等文物;位于左后側的室外平臺,將建成咖啡廳,供游客休閑使用。
藏佛之光:分藏傳佛教金銅造像、藏傳佛教圣殿、藏傳佛教繪畫藝術和典籍四部分,共展出文物200余件,大多數都是第一次對外公開展出。
萬佛寺石刻館:分南北朝造像、唐代造像、五代造像、四川其它地區石刻造像四個部分,共展出自南北朝至五代石刻造像65件,以萬佛寺石刻造像為主。
四川省博物館歷史
1、四川省博物館是西南地區最大的社會歷史與文化藝術類綜合性博物館,創建于1941年3月,館址在皇城明遠樓。
2、1949年改名為“川西人民博物館”,館址遷至人民公園內。1952年改為“四川省博物館”。
3、1965年,由人民公園遷至人民南路四段。1984年5月,鄧小平寫了館標“四川省博物館”。
4、2001年,四川省博物館被國家計委列入“十五”發展計劃,決定在浣花風景名勝區建新館。
5、2002年7月,四川省博物館老館閉館。
6、2004年12月30日,四川省博物館新館建設破土動工。
7、2007年10月底開始規模龐大的文物搬遷工作。
8、2009年5月1日新館開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