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路
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望叢祠是紀念古蜀國兩位著名君主望帝和叢帝合葬的墓地和祠宇,近年重修。殿宇陵墓之間,水池環繞,碧波蕩漾。臨水就勢建有“稻蓀樓”,“聽鵑樓”等樓臺亭閣。墓地及周圍二百多株古柏,郁郁蒼蒼。每年農歷端午節,附近民眾都要聚集在這里舉行“賽歌會”。賽歌會規模宏大,人數眾多,參賽者都是普通平民,帶著濃烈的鄉土氣息,場面熱烈。望叢祠附近還有子云亭、楊雄墓和杜鵑城遺跡等游覽點。
望叢祠位于成都市西北郫縣縣城西南部,距成都市區23公里。以望叢祠為主,包括中國“農家樂”誕生地—農科村、都市水鄉---三道堰鎮、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古城遺址,已成為一個新的旅游熱點。
望叢祠旅游景點
望叢祠是紀念古蜀國兩位著名蜀王望帝和叢帝合葬的墓地和祠宇,殿宇陵墓之間,水池環繞,碧波蕩漾。臨水就勢建有“稻蓀樓”,“聽鵑樓”等樓臺亭閣。墓地及周圍二百多株古柏,郁郁蒼蒼。看點:建筑風格 望叢祠建筑風格不同于一般祠廟。原祠是按浙江省紹興市會稽山禹陵規劃而建,祠門不是單開單向,沒有大門,而是對稱地開為東西二門,兩門之間,直接照壁,照壁正北三個石刻涂金大字:“望叢祠”。現在新修的大門,一進門即見這三個大字。祠內園林,完全按望帝教民務農、叢帝率民治水之意,精心安排樓臺亭閣、池榭拱橋,布局小巧別致。特別是池中的水是岷江活水,更為增色。帝陵祠內有望帝陵和叢帝陵對峙,可說是四川最古老的帝陵。祠的大殿,原有望帝、叢帝像,現已不存。據說這只是后人為懷念他們所建的祭祀殿,并非原有陵墓。二陵墓高10米、陵圍長205米。古柏陵上古柏森森,共有清代所植柏樹207株。現有的祠是清道光年間重修的,占地21畝。現已擴大為80多畝。
望帝和叢帝
望帝名杜宇,相傳于春秋時期,帶領蜀族的祖先由山林遷移到平原,建都郫縣,教民務農,首創按農事季節耕種的制度,使古蜀民完成了從游牧生活向農業生產的過渡。
叢帝名鱉靈,相傳原為望帝之相,善于治水,據說早在李冰之前就已經開始建設都江堰水利工程了。望帝因其治水有功,效法堯舜,禪位于他。
杜鵑啼血
很早很早以前,位于四川的蜀國有個國王,名叫望帝。望帝是個人人愛戴的好皇帝。他愛百姓也愛生產,經常帶領四川人開墾荒地,種植五谷。辛苦了許多年,把蜀國建成為豐衣足食、錦繡一般的天府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