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大佛
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成都蒲江縣蒲江河和臨溪河岸巖壁上,雕有14處唐宋摩崖石刻造像,以飛仙閣數目最多,武則天永昌六年(公元689年)造92龕777尊摩崖造像。第60號龕是四川最早的菩提像;飛仙大佛,則包含了對莫公飛仙的艷羨,只不過他們把這樣的寄托放到了佛祖釋迦牟尼身上;石獅與漏米婆婆的造像與傳說,蘊含了大地之母的哺育之情,暗示了民間納宗教入世俗生活的傾向;而胡人造像,更可體現出成都地區在南方絲綢之路中的巨大作用。
飛仙閣起源
佛教從印度沿著古老的絲綢之路傳入中國,一路上留下了諸多精美絕倫的石窟造像,從新疆克孜爾石窟,到敦煌莫高窟、天梯山石窟、榆林石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安史之亂中,中原大型石窟相繼衰落,盛唐以后,中原再無大規模石窟造像。
接過中國石窟藝術接力棒的,則是四川。這其中,成都佛教造像年代最早,大多是南朝作品,而中國的南朝造像在成都以外還少有發現。清代末年,成都萬佛寺曾出土了大量南朝造像,近年來西安路、商業街也屢有出土。
安史之亂后,中國經濟中心南移,石窟藝術循著金牛道進入四川,在涪江、嘉陵江、沱江、岷江流域的巖壁上,星星點點出現了諸多石窟。四川幾乎每個縣城都有石窟分布,而又以唐代存世最多,以一種充滿生命力的狀態發散。中國宋代石窟存世最少,以致清代學者提出“唐盛宋衰”之說,認為宋代石窟早已衰落,不值一提。大足、安岳石窟的相繼發現修正了這種觀點,也當之無愧地成為中國晚期石窟藝術的代表作。
如果說北方、中原的石窟寫下了中國上半部石窟史,四川,顯然就是下半闋。
飛仙閣特點
飛仙閣的造像依一座小山而鑿,二郎灘的流水將小山包夾為島,如仙人“旱地拔蔥”。造像則刻于山體兩面的酸性紅砂石上。紅砂石極易風化,但由于一方面古人挖巖成窟頂形成了一個保護層,同時由于眾多的黃桷樹、山藤盤根錯節,從造像上方蟠曲而下,不但形成了天然的窟頂,還抓牢了巖石,故而歷經千年其風貌仍不改當初,很多神龕里還依稀可見原來的色彩。汶川大地震時,盡管蒲江一帶震感強烈,但飛仙閣并無石塊墜落,更見古人匠心。
四川的摩崖造像多為唐及兩宋時期的造像,尤以兩宋時期的造像最具特色。五代時期的造像相對較少,但飛仙閣五代后蜀就有17龕256尊造像,還有后蜀造像題記的4龕。雕刻精細,比例勻稱,多用圓雕、高浮雕,從早期的肉髻到后期的細螺髻,衣飾具有印度式或犍陀羅式,兩者均不同程度“漢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