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大佛
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四川省邛崍市是成都地區現存摩崖造像最集中、規模最大的石刻分布地區。其佛教石刻藝術體現了唐代中、晚期的不同風格,可謂承載著唐代佛像藝術靈魂。主要有邛崍大同鄉石筍山摩崖造像、臨邛鎮磐陀寺摩崖造像、花置寺摩崖造像等。它們布局嚴謹,反映故事情節生動,是摩崖造像中罕見的精品。
邛崍石窟雕像
據悉,邛崍石窟共有50余龕摩崖造像,均始刻于唐代,經歷了1000多年的風雨。石筍山摩崖造像位于大同鄉景溝村,有造像33龕。磐陀寺摩崖造像位于臨邛鎮磐陀村,現有造像共計6龕。花置寺摩崖造像位于臨邛鎮柏樹村竹溪湖景區,由原長安御賜敕授上京章敬寺僧馬采創刻,現有造像13龕。據調查,它們是成都地區現存摩崖造像最集中、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大的。
這些石窟,從唐代中期到晚期,延續時間較長,反映佛教題材較多、內容豐富。特別是天王、金剛力士的造像肌肉遒勁,浮雕“飛天”飄逸、佛塔清晰可辨,佛教人物造型豐滿,比例勻稱,衣紋、瓔珞線條流暢。尤以菩薩像體態婀娜、面相嫵媚溫柔,為其精華,頗具藝術魅力。現存龕窟中樓臺、亭閣等佛教題材和建筑雕刻可窺視古代建筑高超的技術和豐富的想象力,是再現古建筑精湛工藝的藝術創作品。
雕刻
走進小山丘上的磐陀寺摩崖,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塊巨大的石頭,旁邊有一龕通高2.88米的“一佛二菩薩”。主佛左右的觀音和大勢至菩薩,分別立于蓮座上,頭戴寶冠,身披瓔珞和披帛。主佛蓮座下須彌座正面一組樂伎(四人),各持琵琶、長笛、檀板、排簫等樂器作彈奏狀。
攀登至明代大殿后的崖壁上,一龕內正壁雕有一佛二菩薩三尊坐像,三尊坐像周圍雕著唐代建筑風格的空中樓閣、亭臺、天橋,梯上、橋上有人行走,亭臺里人們談興正歡,空中飄著祥云,云中刻坐佛,靠近檻頂部飄著不鼓自鳴的琴、簫和飄逸的“飛天”。穿過山水叢林,乘船便到藏身于竹溪湖一座島上的花置寺摩崖。這里的千手觀音造像和兩龕相連的千佛龕最是引人注目。
政府部門根據“營造生態文化邛崍,打造歷史文化名城”的思路,在保護的基礎上考慮合理利用這些文化遺產,通過適當的方式向世人展示珍貴精深的佛教雕刻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