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大佛
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烏尤寺位于四川樂山市東岸,與凌云山(樂山大佛)并列,原名正覺寺,創建于唐,北宋時改今名。
烏尤寺建于烏尤山上。烏尤山又稱離堆,又名青衣山,位于樂山市東沫水(即大渡河)、若水(即青衣江)、銅河(即岷江)匯流處。寺中有爾雅臺,傳為漢犍為郡郭舍人注釋《爾雅》處,爾雅臺右側臨江絕壁鑿有“中流砥柱”四字,字徑5米,為明嘉靖樂山人彭汝實所書。寺中還有羅漢堂等許多樓臺殿宇,綠瓦紅墻,掩映其間,景色佳麗。
烏尤寺現保存完整的殿宇有天王殿、彌陀殿、彌勒殿、大雄殿、觀音殿、羅漢堂等。由前殿西行還有怡亭和爾雅臺等勝跡。爾雅臺是漢代文學家郭舍人在烏尤山注釋《爾雅》的地方。寺之周圍竹木扶疏,樓閣亭臺錯落其間,更顯得格外清幽。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烏尤山四面環水,孤蜂兀立,山上林木茂盛,綠蔭重疊。據《史記》、 《漢書》記載,烏尤山原與凌云山相連,蜀郡太守李冰治理沫水(大渡河),開鑿江道,引部分江水繞烏尤山而下,使之成為水中孤島,也稱之為青衣別島。現山上有“離堆”石碑,離堆即離岸之意。
烏尤寺旅游景點
彌陀殿
穿過天王殿,迎面為彌陀殿,新建于1920年。殿中塑阿彌陀佛像,高約6米,佛身后有48尊小型造像,代表阿彌陀佛成佛前所發之四十八愿。因限于地形,僅建一間,然倚崖屹立,仍顯巍峨莊嚴。
大雄殿
是寺內最主要的殿宇,重修于1930年。殿宇仿單檐式建筑,高廣合度,結構嚴謹,通檐外排列四根兩人合圍的楠木擺柱,上覆碧瓦,下介朱檻。兩相輝映,富麗堂皇,雄偉莊嚴,門上雕刻的花卉構圖大方,工藝精湛,皆出自當時名家之手。
羅漢堂
出正覺禪林,右行數十步是羅漢堂。羅漢堂原為烏尤殿,清宣統元年擴建,因塑有500羅漢,故名羅漢堂,原塑濟癲像活靈活現,傳神致極。
爾雅臺
爾雅臺在烏尤山西面的懸崖峭壁處,是漢代文學家犍為郡郭舍人注釋《爾雅》的地方。《爾雅》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專著。
烏尤寺書法碑刻
烏尤寺各處還多眾多名人題刻,如近現代名家趙熙、馬一浮、何紹基、趙樸初等都在烏尤寺留下墨跡,是書法愛好者的好去處。
景云亭
從爾雅臺經聽濤軒至山頂花園,西北角最高處有一座八角亭,這就是取義“風景這邊獨好”而名的獨好亭。獨好亭又名景云亭,語出“內景秀美,景星慶云”之意。亭柱有一對聯:“萬象凌空烏尤勝處;三處環翠海上蓬萊,”生動地描繪了烏尤山的秀麗景色。
烏尤菩薩
(面然大士像)面然即烏尤。烏尤為印度語之音譯,漢譯為面然,為佛教密宗瑜伽部主尊之一。該像建于唐代,是烏尤山最早的佛教造像,系用青銅整體澆鑄,高兩米,重約三千公斤,造型古樸,威嚴生動,純屬印度造像風格。
烏尤寺主要景點
彌陀殿
穿過天王殿,迎面為彌陀殿,新建于1920年。殿中塑阿彌陀佛像,高約6米,佛身后有48尊小型造像,代表阿彌陀佛成佛前所發之四十八愿。因限于地形,僅建一間,然倚崖屹立,仍顯巍峨莊嚴。
大雄殿
是寺內最主要的殿宇,重修于1930年。殿宇仿單檐式建筑,高廣合度,結構嚴謹,通檐外排列四根兩人合圍的楠木擺柱,上覆碧瓦,下介朱檻。兩相輝映,富麗堂皇,雄偉莊嚴,門上大雄殿雕刻的花卉構圖大方,工藝精湛,皆出自當時名家之手。
羅漢堂
出正覺禪林,右行數十步是羅漢堂。羅漢堂原為烏尤殿,清宣統元年擴建,羅漢堂因塑有500羅漢,故名羅漢堂,原塑濟癲像活靈活現,傳神致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