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大佛
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廣漢龍居寺是四川省廣漢市最大的一處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壁畫絕、玉佛多、佛塔多、獨具特色的佛教寺院,于1956年被列為四川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該寺位于廣漢市新豐鎮青白江畔,距市區4.5公里,為廣漢第一大佛教旅游勝地。
龍居寺來歷傳說
相傳龍居寺原先是李世民打仗時用的茶站;后來荒廢了,茶站的房子也沒人住,慢慢朽爛了,長滿荒草,野獸很多。有條大蟒蛇看這地方有靈氣,又幽雅,就在這里修練。它在這里修練,倒也循規蹈矩,從不傷生害靈,有時還顯點小神通,幫人做點好事。一直修到明朝的得道;家后來一為保這個地方靈氣,二為感它的德,就修個廟子,來接靈氣、香火,取名叫“龍居寺”。
龍居寺
龍居寺“相傳為唐代禪宗八祖大寂禪師馬祖道一創建的佛寺”。寺內尚存其塑像。
殿堂建筑40多間,周圍楠木、香樟近百株。主要建筑中殿,建于明正統十二年1447年),三間九檀歇山式筒瓦屋頂,正方形建筑,屋頂為角柱、檐柱和外檐橫枋上的斗拱承重(托住)。
寺門上方嵌石刻“龍居古剎”四字,其字筆勢雄渾,莊嚴古樸。中殿外兩側耳門,石刻對聯二副,系清代著名書法家半支筆、縣人張懷泗撰書,至今完好無缺。
藏經樓側廡刊有“梅花碑”石刻。疏梅數枝,勁秀挺拔,為清代作品,頗為人們所贊賞。
1988年至1992年,龍居寺新建“羅漢堂”,并從緬甸請回玉佛十余尊,其中有座玉石觀音高1.80米。1993年至1997年,利用三水鎮拆廟之機,運回石柱,于原藏經樓之后新建“大雄寶殿”一座。落成之日,臺灣佛陀教育基金會陳正智贈送《大藏書》一部40件共85卷,儲于新建之“大雄寶殿”內。經過連年不斷的維修和保護,使這座具有1200余年歷史的“龍居古剎”,更加璀璨奪目。
龍居寺現存建筑
先映入眼簾的是一道青瓦紅墻將龍居寺與世隔絕,只是年代久遠,青瓦紅墻的顏色已不再光鮮亮麗,墻上有的地方紅漆已經剝落,露出了白色的底子。繞過圍墻,走到正門,正門前面的空地上,挺立著幾棵已經年逾百年的古柏和楠木樹,一對石獅雄踞在山門的兩側。山門正上方書寫著“龍居古剎”四個金漆大字,氣勢磅礴,雄渾大氣。
龍居寺現是廣漢地區最大的一所寺院,是市佛協所在地,規模宏大,現存有天王殿、鐘鼓樓、伽藍殿、觀音殿、玉佛殿、念佛堂、禪堂、祖師殿、大雄寶殿、藏經樓、五百羅漢堂、愣嚴塔、地藏殿、護國舍利塔等建筑。
寺內現有釋迦牟尼、觀音菩薩、十八羅漢等大的玉佛二十馀尊,經樓上還珍藏了各類玉佛數千尊,藏經樓珍藏有臺灣信徒陳正治、吳吉興捐贈的“大藏經“全套上千冊,佛教三藏經典。寺內還收藏有“武侯津畔舊人家”榜書石刻,“履空逸士碑”“梅花碑”和清代書法家張懷泗手書的石刻楹聯等名勝古跡,佛教文化底蘊相當豐厚。
龍居寺早年曾為新都寶光寺下院,一九四二年佛教高僧能海法師到寺講經說法,一九四五年,原寶光寺方丈妙輪和尚曾回廣漢培修過龍居寺,并邀請能海法師在龍居寺開期傳戒。傳戒在佛寺中是必須具備相當規模才能有條件傳戒的。所以,龍居寺在四川佛教界享有很高的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