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大佛
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劍閣縣位于四川盆地北緣,地處川、陜、甘三省結合部,守劍門天險,“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有“川北金三角”、“蜀道明珠”之美譽。擁有劍門蜀道、國家4A級景區劍門關、翠云廊等風景名勝區。
劍閣縣
劍閣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以低山、丘陵地貌為主。東鄰蒼溪縣、元壩區,西界綿陽市的梓潼縣、江油市,南連南充市的閬中市、南部縣,北接青川縣、利州區,屬四川省廣元市管轄。
劍閣縣歷史悠久,早在公元前三世紀,劍閣的先民就聚集、繁衍于斯,以他們辛勤的勞動和智慧創造了極富特色的川北農牧文明。東漢末年,劍閣境內即有漢德縣建制,東晉永和三年(公元347年),于晉壽縣境內新置劍閣縣(治地在下寺鎮大倉壩)與漢德縣同屬梓潼郡。隋置始州,后又改普安郡,唐初復為始州,唐先天二年改設劍州,民國二年改劍州為劍閣縣,因境內有“劍閣道”而名。
劍閣旅游
劍閣屬四川省松櫟林亞區,盆地北部柏林、馬尾松疏林小區。全縣森林覆蓋率為45.06%。這里生活著各種野生動物,種類繁多,其中較為珍稀的有牛羚、金錢豹、錦雞、香獐、小熊貓、劍門畫眉等。已探明和發現的地下礦藏30余種,還有劍門關等國家級旅游風景名勝區。
劍門關距縣城12公里,距劍州古城30公里,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992年被林業部公布為國家森林公園。
劍門關壁立千仞,橫亙綿延。若天壘城郭,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唐代詩人李白《蜀道難》中有云:“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渡愁攀援”,極力描寫劍門關之艱、險、難。“翠云廊”古驛道以縣城為中心,南至閬中,西接梓潼,北達昭化,蜿蜒三百余里,號稱“三百里程十萬樹”,道旁古柏參天蔽日,多系明代栽植,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古柏群。中有一株奇特樹種,松柏枝葉雜生,被命名為“劍閣柏木”,目前發現的僅此一株,被譽為“國之珍寶”。
劍州古城鶴鳴山,文物考證系中國道教發源地,以“三絕”聞名遐邇,一是唐代顏真卿手書《大唐中興頌有序》摩崖碑;二是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撰《劍州重陽亭銘并序》碑;三是北朝晚期與唐代道教摩崖造像,凡二十一窟,石刻技藝精湛,人物逼真傳神,內蘊博奧深微,堪稱我國道教石窟藝術中的瑰寶。武連鎮北武侯山麓覺苑寺現存明代《佛傳》壁畫,共十七鋪173.58平方米,209個故事。畫幅宏大,構圖奇特,張瀾、張大千、邵宇等大師贊之為“藝苑奇珍”。
劍閣旅游景點
五子山
五子山又名五指山。古稱五華山,筆架山,京兆山,綿亙劍閣縣西北界,屬龍門山脈。西南--東北走向。西部伸入江油縣境,東北與巾子山相連。山有五峰,山體尖圓,高聳入云,銳利如劍,挺然屹立。山上森林繁茂,山巒疊嶂,氣勢磅礴,數十里外能覽諸峰。西河、聞溪河皆源五子山南麓。在五峰之下,各有一洞,第一峰下的洞稱“老龍洞”,洞深莫測,內有懷抱石、黑水潭、鬼門關、閻王碥、一碗水等景點,相傳此水能預兆來年豐欠,因名“靈湫”,“龍洞靈湫”時為州縣八景之一。
五子山山上自然風光極為秀麗。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脊,略成“上”字形,長約13公里,寬約1-3公里,總面積近達34平方公里。最高峰為五子山右二峰,海拔1330米,為劍閣縣境內最高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