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大佛
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富順文廟位于富順縣城中心,是我國目前保存完好、規模宏大、建筑精美的宋代建筑。富順文廟自北周武帝天和二年建縣至北宋初年(567-960)的近400年間,由于地處邊陲,僚漢雜居,鹽業雖盛而文風未開。
文廟始建于北宋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系仿山東曲阜孔廟營建,是我國史記1800多座文廟中現保存完整的29座之一,宋、元、明、清進行過二十余次修葺,整個建筑具有南方古建筑的風格,被譽為四川古文廟之首,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富順文廟歷史
元代文廟改稱"先圣廟"。至大四年(1311),富順知州任顯忠,建立戟門,安置禮器,補修大成殿,為兩廡里柵欄。英宗時期,縣佐王納速建御書碑亭。
明末清初
明末清初,蜀中大亂25年,文廟失修,殘破不堪。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平定三藩后的第一任富順知縣錢紹隆,重新整修文廟,修大成殿明倫堂,恢復祭祀和學校。乾隆二十九年(1764),知縣熊葵向集資修建文廟外墻,重建兩廡,并砌日月壇。至道光中期,文廟雖經多次修葺,終屬小修小補,其破敗之狀與以出才子名聞全川的富順縣頗不相稱。清代立朝到道光中期,富順僅出了11名進士,民間認為文章風水移動是因對孔圣不敬之故。
抗日戰爭時期
抗日戰爭時期中,日本飛機炸毀大成殿一角及西廊廡,后雖經修復,但技藝低下,終不復原。解放后,曾于1958年前后,對文廟粉飾一。1980年7月,富順文廟列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后,省府又撥專款,予以修葺、粉飾,現在基本保持原貌,并增添服務設施,長年開放,供人民游覽憑吊,2001年又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富順文廟
文廟建筑座北朝南,面闊46米,縱深160米,占地10余畝,紅墻環抱,布局嚴謹,南北中軸線上依次布置數仞宮墻、泮池、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崇圣祠、敬一亭,廂房對稱兩側,組成三進庭院。大成殿內有孔子、四配十二哲塑像17尊,敬一亭內有唐代吳道子繪的石碑陰刻孔子全身座像,廟內泥塑、木雕、石刻人物花卉、龍鳳禽獸比比皆是,刻藝精湛,刀法遵勁,圖案優美,栩栩如生,宏闊凝重,鼎甲蜀中,是古代建筑藝術珍品。特別是崇圣祠正脊寶鼎內的“裸體童人”,造型生動,屬中外文廟罕見。
文廟曾兼作教授儒學之地,培育士子,業績斐然,歷代中進士230多名,史有“才子之鄉”美譽,是進行儒學修學游歷的好地方,終年游人絡繹不絕。
自貢具有一批獨具特色的工藝品和土特產品。竹絲扇是種特種工藝產品,在清代末年由龔氏父子研制而成,因而俗名“龔扇”。竹絲扇是竹編中的精品,刮削的竹絲,薄如蟬翼,編織出的山水、人物、翎毛栩栩如生。其工藝美術價值名列一流,已成為“國寶”。與剪紙、扎染三項工藝美術產品,被贊譽為“鹽都小三絕”;中國美術的魂寶,自貢剪紙,刀法細膩,構思奇巧,畫面內容雋永清新;自貢扎染,拔染織揚,工藝精細、圖案古樸,有著濃郁的民族民間特色。
鹽幫菜的代表性菜品:火邊子牛肉、水煮牛肉、菊花牛肉、趙化粉蒸魚、芙蓉烏魚片、王井烏魚仔、冬筍碎肉、酥鍋魁油茶、巴人治灶串串香等等。
昔時鹽幫菜,于川菜系獨樹一幟,在小河幫堪稱翹楚。倍受顯貴稱奇、賢達稱道;食者傾心、聞者傾慕。由鹽都而成都,由蓉城而京城,歷久彌新,口碑相傳,業已成為在餐飲界頗具知名度和美譽度的著名品牌。
自貢公路交通比較方便,與成都、重慶、宜賓等周圍城市均有高速公路相連。
從自貢出發可以到達成都、重慶、綿陽.南充、瀘州、宜賓、德陽、廣安、達州、武漢、南京、蘇州、溫州、杭州、寧波、嘉興、臺州、福州、廈門、廣州、深圳等省內外大中城市。
自貢鐵路——內昆鐵路,設自貢站、自貢南站、俞沖站、大山鋪站,自貢火車站位于自流井區 ,從自貢乘坐火車可以抵達成都、廣州、貴陽、昆明、宜賓、重慶、昭通、內江等城市。
自貢火車站再做車去長途汽車站,買票去富順。幾塊錢的票。40分鐘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