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大佛
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東山園林地處四川省閬中市城東嘉陵江對岸,為閬中名勝薈萃之處;東山園林景區占地面積200余畝,自然景觀及人文景觀眾多,文化底蘊深厚,景區內現有省級文物單位兩處(唐代大佛、北宋狀元洞)、市級文物單位一處(明代白塔)。其間林木幽深,高山飛瀑,小橋流水,絕塵俗氣,是人們游覽休憩的極好去處。
到閬中旅游千萬不要與東山園林失之交臂。去東山園林有兩條線路可循,一條線路可從城內乘出租車跨越嘉陵江大橋沿江下行直達園林西面入口處;另一條線路可從城東坐渡船前往,東山《咸豐縣志》謂造像之前,名曰東山,造大佛像后,人呼大像山包括虎溪橋和虎溪巖、大佛、大像精舍、古黃家花園、詩圣堂、扶云閣與南巖狀元洞、白塔等景點。
東山園林旅游景點
虎溪橋
相傳唐以前未鑿大佛像時,樹木茂密,人煙稀少,常有虎豹出入其間,據傳古木橫柯交蔽,白天都顯得陰暗,樹木的枝柯交叉,手可以把著樹干吊到河邊去,這林中時有虎豹在溪澗飲水,臥在溪邊,原來亂石叢中長的有竹有樹,沒有橋,現修了一道橋,直通“虎溪”二大字。“虎溪”這兩個大字,各高五米,楷書,寫字的人,他的題款是“……上柱國賜金魚袋統制河中的母恩書”,字在竹后石壁上,清風徐來,竹干搖曳,好像字的筆畫在動,頗有逸趣。
大佛寺
大像山摩崖造像,位于嘉陵江東岸大像山上,主體為崖巒石刻大像。
釋迦坐佛:這尊釋迦坐佛,就天然石崖鑿造而成,高約10米,是四川10座大佛之一。佛像頭飾螺髻,腳踩蓮臺,袒胸露懷,左手平放膝上,右手屈施無畏狀,衣紋凸起,端莊慈祥。
古黃家亭子
杜甫有《陪王使君晦日泛江就黃家亭子》詩二首,注謂“黃家亭子黃詳所在”。據第一詩首聯“山豁何時斷?江水不肯流”句,問這山是什么時候斷成這樣一個缺口,江面是這樣平靜無波,像死水一樣,這兩句描寫的正是塔山灣到大貨寺這段峽谷口的山水狀況。第二首詩首聯“有徑金沙軟,無人碧草芳”,描繪由古城過江走沙壩里的路是軟軟的,山中小路少人行,卻長滿了綠茸茸的芳草。這兩句話,準確地寫明了去黃家亭子的方向和從城里去應走的路徑。杜甫和王使君(王使君是當時閬州刺史)當是受黃員外的邀請在這段江面劃船,在江巖山畔黃家亭子呤宴的,現在把黃家亭子納入東山園林建在稍高一點的谷口巖角上,更能使游客懷古覽勝,賞心悅目。
扶云閣
由仙梯入云到扶云閣,原來的扶云閣是明代建的一座四層高樓,位于現棉紡廠位置。民國年間毀,原為閬中風景之一。現由“詩圣堂”再上百余級至山頂巖罅間建扶云閣,遙望西來閬水由南而東而北,把古城閬州盤在沙州上,每當夕陽西下,煙霧迷城,奇超橫生。
這里有“詩圣堂”飛檐五楹建于古黃家亭子較高罅間,其中書刻杜甫于廣德元年冬及廣德二年春,兩次游閬中所寫59題,他一生所寫政治詩,以閬州寫的最多,全部刻出,以供游客涵詠。
白塔
白塔建于明代,共十三層,高二十九米,外十二層,內六層并有螺旋梯道九十一級供人登臨繞窗遠眺,環形觀攬閬中風物。
閬中白塔是一座風水塔,密檐式和樓閣式相結合,塔盤用石料砌成八邊形須彌座,塔身用青石砌成八邊形錐體,通身布上白灰,巧借崢嶸突兀的山勢屹立在閬中城東嘉陵江對岸東山之巔,是閬中的又一標志性建筑。有人又稱作文筆塔,有詩文匾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