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昭寺位于拉薩市中心,始建于唐貞觀21年。寺內主供的釋迦牟尼像是文成公主入蕃帶進的,拉薩之所以有“圣地”之譽,與這座佛像有關。寺廟最初稱“惹薩”,后來惹薩又成為這座城市的名稱,并演化成今天的“拉薩”。大昭寺建成后,經過元、明、清歷朝屢加修改擴建,才形成了今天的規模。
大昭寺殿高4層,整個建筑金頂、斗拱為典型的漢族風格。碉樓、雕梁則是西藏樣式,主殿二、三層檐下排列成行的103個木雕伏獸和人面獅身,又呈現尼泊爾和印度的風格特點。寺內有長近千米的藏式壁畫《文成公主進藏圖》和《大昭寺修建圖》,還有兩幅明代刺繡的護法神唐卡,這是藏傳佛教格魯派供奉的密宗之佛中的兩尊,為難得的藝術珍品。
彌勒佛殿
佛殿的主尊是一尊小而精致的彌勒佛像,過去每年傳召大法會期間都要抬著這尊佛像沿八廓街轉經游行。一文殊菩薩像和觀音菩薩像分立于這尊佛像的左右兩倒,而這兩尊菩薩像旁又分別是一尊跏趺的度母像。此外,墻邊的四尊憤怒相的護法神是守護這座佛殿的。門的右邊是多聞天王(四大天之一),左邊是財神詹巴拉。祭壇上是一尊跏趺的杰瓦布姆喇嘛像,他曾在拉薩修建了堰壩,從而使拉薩免遭洪災的侵襲。
觀音菩薩殿
佛殿主尊是騎在一頭獅子上的小的觀音菩薩像(左邊第一尊)而非那尊大的無量光佛,其余五尊菩薩像均為觀音菩薩的不同化身,在這座佛堂與通往樓上的樓梯之間的墻上是一截頂上有個洞的柱子。許多朝圣者把耳朵緊湊在這個嗣邊期望能聽到鴨子拍打翅膀的聲音。相傳,這只鴨子存括在大昭寺的臥塘湖底。
祖孫三法王殿
佛殿主尊是藏王松贊干布,左邊是藏王赤松德贊,右邊是藏王赤祖德贊。這三位藏王執政時期是吐蕃的鼎盛時期,在他們的大力扶持下,佛教才得以傳人吐蕃,并在此發展繁榮。他們是西藏歷史上最偉大的三位法王,傳統上將他們稱為“祖孫三法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