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大猴子
“四渡赤水”是紅軍長征途中命運轉折點,黔北重鎮赤水因當年“紅色革命”而聞名天下,如今到赤水依然可以到紅軍當年渡口一覽。赤水素來以山美(丹霞石),水美(瀑布眾多)聞名,被譽為“千瀑之鄉”、“丹霞之冠”,故我的赤水之旅選擇了:十丈洞瀑布、四洞溝景區、丙安古鎮。
2012年5月21日,我們一行3車14人(到瀘州是為了再接一人,故未直接到赤水)從成都出發經內江、隆昌、到達瀘州,由于對瀘州這座城市不熟悉,故未找到什么好吃的東西!不過瀘州的楊梅很不錯,也便宜,可以多買一點!
在瀘州住宿一晚后,第二天一早我們走合江一線,在離合江縣17公里的佛蔭分路,經二里、九支到赤水,由于連續急彎較多,每車都誕生了一名暈車的代表。約十時到達赤水,赤水真是好樣的,以萬里晴空來迎接我們這些貴賓的到來。各式各樣的云飄浮在空中,有的似朵朵的白花,也有的如縷縷的輕紗隨風飄蕩。最讓人叫絕的是:那些成串的白云團組成了一條神奇的天路!
游覽完四洞溝,已接近傍晚,這已經比當初的計劃晚了二個多小時了。我們快速向第二目的地——丙安古鎮進發,丙安古鎮在青幽的赤水河畔,鎮口立有紅一方面軍1935年四渡赤水的紀念碑。這也是我們住宿的地方,旅游的春風剛剛才吹到小鎮的門口,少有外界的紛擾,所以當地人還保留了樸實的民風,車不用花錢寄放,聽說沒出過事,讓我們好不意外;剛裝修好的住宿,才10元/人,老板還熱心地為我們套新被套,這一晚睡得真香。
第二天一早,我六點半就洗刷完畢,去領域這世外桃源的風情了,足足三個小時啊,好好地把這里“品”了個夠。
相傳丙安原名為“炳灘”,后因常發生火災,人們認為可能與“炳”中的“火”有關,于是改“火”為“水”,后來果然就少了火災,但這里常受大小灘惡水之困,于是在1962年人民公社建立時,就改為“丙安”,有保鎮平安之意。
丙安是個典型的川南黔北交界的古老場鎮,三面瀕臨滔滔東去的赤水河。從明清時代起一直為上下客商歇息之地,自清乾隆年間赤水河進行大規模治理后,丙安成為來往鹽船、商賈停泊過夜之地,場市更加繁榮。歲月流逝,時光如梭,赤水河洗盡了古鎮往昔的繁榮,在內陸水運并不昌盛的今天,它變成了一座只載滿回憶的滄桑小鎮。
史料記載,1936年1月紅軍四渡赤水時,紅一軍團第二師和師團部曾在丙安扎營。在鎮口立著“丙安紅軍渡口”的石碑。
陽光從瓦屋滴水檐之間撒下來,這里的舊屋、舊瓦、舊墻飛檐中,都透著滄桑。沿著這條舊石板路走下去,你就會走到過去,走到遙遠的明朝清代。
繼續往前走,在距河灘10余米高,有兩座保存完好的石門把守著東西場口。聽說以前有四個門,后來在文革時被摧毀了二座,現只留下了西場口的太平門和東場口的東華門。頗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東華門旁,有一株蒼勁古樸的大黃桷樹,邊上錯錯落落地建有許多吊腳樓。這些年代久遠的老樓多掩映在綠樹叢和芭蕉林里,沿崖壁修筑的石階延伸到河灘邊。
走出東華門,就見古鎮一條窄窄的石板街(橋),長約400米,據老人們說這里是雙龍橋,從古至今一直是周圍幾個村寨商品交易的重要場市,果然,走近就瞧見兩個雕刻的栩栩如生的龍頭,而龍尾只剩一個了,另一個或許經不住外面的誘惑,首尾不顧,跑了一半去。
腳踩著這條帶有青苔的石板街(橋),雖經過歲月的打磨,但仍能感受出初建時的精致。
九點半,我們離開了革命老鎮——丙安,前往最后一個目的地——十丈洞瀑布。十丈洞大瀑布堪與黃果樹大瀑布媲美,瀑高76米,寬80米,比黃果樹瀑布高8米、僅窄1米,是我國最佳瀑布奇觀之一。
公路一直在山間穿梭,看不到什么平地,見到少量的農田,也是用山頭圍成的梯田,房屋建在半山腰上。一片片茂竹,修長婆娑,翠綠的竹葉隨著微風搖曳,初夏帶來的仍是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從丙安過來路不長,我們只用了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就到了,四周丹霞崖壁紅色艷麗,與綠色植物交相輝映,門口的森林老人掛滿了胡須,我們坐在他的胡須上合影留戀,呵呵,真是過隱。
坐觀光車至大瀑布,車在距離大瀑布尚有十余里之遙時,就聽得那隆隆的瀑布聲好似黃土高原上擂響的萬面太平鼓,由遠而近,振人心魄。雖然未能見到瀑布,但濺起的水珠已讓我感受到它的豪邁與粗獷。
濕漉漉的石階小徑,沿著河谷的峭崖絕壁蜿蜒而下,已能遠觀轟隆巨響的瀑布了。仰望著好似從蒼穹飛來的巨瀑,才真正感覺到造物主的神奇,也真正體會到李白描寫瀑布的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蓬勃與大氣。
但要真正感受瀑布的雄渾氣勢及其壯麗美景,那還是要近距離欣賞瀑布奇觀,于是我們繼續前行,水霧隨著瀑布飛瀉而下產生的風能,不時地飛撒在我的身上,濕潤的水霧模糊了我的視線,但我的眼睛卻始終沒離開轟然而下的水柱。要看清瀑布瑰麗景色,看來還得有點不怕濕的精神。穿行其間,我已分不清是在天上還是在人間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