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快樂云游
云南普洱市墨江縣碧溪古鎮東城門(碧朔是碧溪以前的名字)
云南普洱市墨江縣碧溪古鎮八角樓
從昆明出發沿昆玉公路(昆明-玉溪)、玉元公路(玉溪-元江)、元墨(元江-墨江)公路一路前行,在距離墨江縣城約10公里處,便是茶馬古道上碧溪古鎮了,碧溪(曾稱碧朔)位于云南南部、普洱市東部的墨江縣城北部,是一座群山環繞之中純樸寧靜的小古鎮。據《云南通志》記載:明永樂四年(1406年)設恭順州時,碧溪古鎮為恭順州駐地,建有城垣,隸屬元江路萬戶府、元江軍民府。歷來儒風濃重,商賈云集,文化較為發達。從明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到明嘉靖十二年 (公元1533年),恭順設州于碧溪古鎮,共歷時127年之久,后移恭順州于他郎寨,即今天的墨江縣城。在清朝他郎廳設置三里零半甲時,碧溪屬儒林里,民 國初年屬德化鄉,民國二十二年設為碧溪鎮,1949年解放后稱碧溪區,1988年改為碧溪鄉,2005年與聯珠鎮合并,屬聯珠所轄,是墨江縣古樸風貌保留最完整的一個古鎮。
墨江碧溪古鎮曾是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驛站,商賈云集,南來北往;彪炳千秋,名垂青史的民國初年“光復英雄,護國將軍”庾恩旸就出生于碧溪古鎮,被稱為“墨江井岡山”的人民反蔣自衛軍誕生地就在碧溪明子山,墨江早期地下共產黨革命活動的舊址碧溪小學校,如今依然書聲朗朗。
碧溪古鎮在解放前就有300多戶人家,雕檐花格窗,廂耳房隼扣,成傳統庭院式建筑。解放后,新增農戶往兩邊發展,古鎮內依舊保存以往舊貌古韻,現多為哈尼族各支系與漢族雜居,形成哈尼族懂漢語,漢族通哈尼語的良好交融局面。漢文化與哈尼文化在這里得到了最融洽的接合。
碧溪古鎮 民居——庾家故居
碧溪這個古老而又充滿了歷史文化特色的古鎮里,曾出現了許多有名的歷史人物,庾家三兄弟庾恩榮、庾恩旸、庾恩旸是最為著名的。
庾家故居——臺灣歌手庾澄慶祖宅
庾恩旸曾參與云南重九起義,曾任民國總統府軍事咨議官、普防巡閱使、云南警備總司令部參議、開武將軍行署參謀長。1917年7月,張勛復辟,云南組成靖國 軍,庾恩旸兼任聯軍總司令部參贊。后在靖國聯軍總司令部貴州畢節行營被刺殞命,年僅35歲。死后被民國政府追贈為陸軍上將。
位于昆明金殿公園的庾恩旸墓園,解放后被毀,墓園楹聯為云南狀元袁嘉谷題寫。
庾恩錫1922年,獨資創辦云南第一家機制卷煙工廠“亞細亞煙草公司”,所生產的名牌“重九“煙,即是為紀念其兄庾恩旸曾參與領導的云南辛亥重九起義而起 名。1929年任昆明市市長,在一年多的任期中,重城市建設,拓寬街道、整修道路、整頓市容、修建金碧古幢,圓通公園,翠湖公園,大觀公園,龍泉公園和太華公園等。庾恩錫在大觀樓附近的原宅“庾園”成為現在的旅游風景點,稱為“庾家花園”。庾恩錫是臺灣歌手庾澄慶的祖父。
碧溪古鎮 百年民居——李家大院
李家大院現為碧溪村委會辦公地,這里是一組跑馬轉角樓四合院落,坐北朝南,臺階式院落建造。該院有正房、面房、廂房和耳房。正房為三開間,二樓一底,面闊 12.1米,進深五間7.9米,面房為后改建的平臺帶過道面闊7.25米,廂房為對稱的東西兩廂房一樓一底,進深四間5.5米,有前走廊,耳房為正房兩 側,一樓一底,面深一間4.3米。主體正房三層土木結構建筑,走脊翹檐,氣勢非凡。
李家大院是解放前碧溪古鎮李秀山(民國末年的思普區剿 匪大隊長、禁煙委員長)所建,從資料上看這個李秀山和現今石屏大水、亞花寨和建水李浩寨的李家人是同一家族,和我有些家族血緣關系。李氏先祖從石屏來到墨 江碧溪,一開始在現在黃金公司的礦區叫金廠梁子的地方開礦挖金子,當時外地來這兒淘金的人很多,有些發了財就走了,有些就在古鎮長久地住了下來。
經 過數年的艱苦創業,李家有了一些不錯的資本,便利用自家的鋪面做起了生意,挖礦反成了副業,因為當時人們挖礦石主要靠人力,只能開采表層的,還不能深度作 業。那時外出做生意叫走壩子,李家的生意主要是從西雙版納、緬甸一帶進一些野生的貴重中藥材,如鹿茸、虎骨、穿山甲等,并加工鹿膠、虎膠,一部份在自己的 店鋪賣外,大部份是自己組織馬隊馱到昆明、玉溪一帶。
當時李家馬隊有三四把(當時的叫法,每把五匹馬),自家開的商號叫“萬寶利”,還置了百十畝田地,而且在云南個舊一帶還設有商鋪,是碧溪古鎮當時的四大富商之一,這從李家當時建蓋房屋的樣式規格,就可窺知一二。
李秀山1953年被人民政府槍決鎮壓,50歲左右,出生年月不詳。
碧溪古鎮 百年民居——何家大院
從碧溪古鎮東城門再往前直走100多米,有一座老民居——何家大院。
何家大院,位于碧溪古鎮八角樓旁,整個大院占地面積為420平方米,是整個碧溪古鎮保存較完好的大院之一,磚混結構,一樓一底的四合院瓦房,共有20間, 中間一個大天井,用181塊正方形的石板鋪成,天井四周用長1.2米、寬20公分的51條條條石砌成,天井后面的是大客廳,用來商議大事或是接待貴客的地 方。
客廳楹聯 上聯為“靜座常思己過”,下聯為“閑談莫論人非”,橫批為“高朋滿座”,取自清·金纓《格言聯壁》。
據記載,何家大院第一代住戶為何信伯,祖上為南京人,清朝遷入云南石屏縣石老寨,何家先祖何慶祿,1890年遷到墨江碧朔淘金,后人李勇淘金的積累跑馬幫 做生意,在昆洛線茶馬古道上奔走數十年,后人何慶祿于1906年開始建蓋何家大院,整個何家大院從備料、動工開始建筑時間長達7年,于1913年建成。何 慶祿民國時期曾任國民黨墨江縣政府參議員,育有四子。長子何其多,隨父經商,20多歲時,在勐臘縣與緬甸交界處被土匪攔路搶劫殺害。次子何其能,普洱師范 畢業后到緬甸臘戎從事經商,1949年中國大陸解放后定居緬甸。三子何其猛,昆華高中畢業后回碧溪任民國時期碧溪鎮的副鎮長,后參加革命,加入中國共產 黨,1950年解放墨江后到勐臘縣參加鎮壓反革命武裝爆亂。土改時期又展轉到玉溪市參加土地改革工作。其長子何延年,曾任原縣政協委員;長女何延芬,退 休。四子何其烈,1954年從緬甸歸國,后在曲靖富源鐵礦去世。
評論